恩斯特·马赫(Ernst Mach,1838 年 2 月 18 日生于奥地利帝国摩拉维亚 [今捷克共和国布尔诺-赫利采] 的奇尔利茨-图拉斯 - 1916 年 2 月 19 日卒于德国哈尔)是一位奥地利物理学家和哲学家,他建立了光学、力学和波动动力学的重要原理,并支持所有知识都是感官经验(或观察)数据的概念组织的观点。 Mach 在家里接受教育直到 14 岁,然后在 17 岁进入维也纳大学之前短暂地上了中学(高中)。他于 1860 年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并在维也纳教授力学和物理学,直到 1864 年成为格拉茨大学的数学教授。Mach 的兴趣已经开始转向感觉的心理学和生理学,尽管他继续将自己定位为物理学家,并在他的整个职业生涯中进行物理研究。在 1860 年代,他发现了一种被称为马赫带的生理现象,即人眼倾向于在照明截然不同的区域之间的边界附近看到明亮或黑暗的条带。 1867 年,马赫离开格拉茨,成为布拉格查理大学的实验物理学教授,并在那里工作了 28 年。在那里,他对动觉感觉进行了研究,即与运动和加速相关的感觉。1873 年至 1893 年间,他开发了用于测量声波和波传播的光学和摄影技术。1887 年,他建立了超音速原理和马赫数——物体的速度与声速的比值。 在Beiträge zur Analyse der Empfindungen (1886;《对感觉分析的贡献》,1897 年)一文中,马赫提出了所有知识都来自于感觉的概念;因此,科学研究下的现象只能根据对现象的观察中存在的经验或“感觉”来理解。这种观点导致了这样一种立场,即自然科学中的任何陈述除非是可实证的,否则它是可以接受的。马赫异常严格的可验证性标准使他拒绝绝对时间和空间等形而上学概念,并为爱因斯坦相对论铺平了道路。 马赫还提出了一个物理原理,即马赫原理,即惯性(静止的物体保持静止的趋势,运动中的物体继续沿同一方向运动的趋势)源于该物体与宇宙中所有其他物体之间的关系。马赫认为,惯性仅可被当作一个物体与其他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函数来使用,即使在宇宙中相距很远的物体间也是如此。马赫的惯性理论也被爱因斯坦引用为他的相对论的灵感来源之一。 马赫于 1895 年回到维也纳大学担任归纳哲学教授,但两年后他中风,并于 1901 年被任命为奥地利议会议员时退出了活跃的研究。退休后,他继续讲课和写作,于 1905 年出版了Erkenntnis und Irrtum(《知识与错误》),并于 1910 年出版了一本自传。 (本站转译自不列颠百科全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