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211|回复: 1

[转帖]诺贝尔奖把我们烧成什么样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8-9 22:18: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诺贝尔奖已经把中国人弄到神经兮兮的。往者不论,且说今年,先是传王蒙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最近媒体又在炒中科院唐孝威与2002年诺贝尔物理奖“擦肩而过”。大意讲,唐孝威1979年曾在德国的丁肇中实验小组与日本物理学家小柴昌俊共事,两人各自回国后,相约进行有关高能粒子的合作研究。中方由于经费问题最终放弃,小柴却因此获得2002年的诺贝尔物理奖。所谓“擦肩而过”的说法,即源于此。
    错过机会,当然要反思。反思的结果是:体制王八蛋;外行领导内行;科研经费大权操于行政干部之手。只不过这一竿子打得够远,一直打到二十多年前。
    逻辑就是这样:假如当年中科院肯投钱,唐孝威也许可以和小柴昌俊分享诺贝尔物理奖,中国人就可以不再继续为诺贝尔奖发神经。
    讨论这个假设的现实可能性,我觉得没有意义,而且我也没有专业领域的发言权。我只想从经费问题来谈谈这件事。
    据报道,当时的经费缺口,仅初始费用一项,中方计算是千万元人民币,小柴昌俊则提出希望中方投资亿元以上。大致来说,至少是一个涉及数千万元的科研合作项目。据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何景棠讲,当年中科院应该拿得出这笔钱。
    很遗憾我没有查到1979年(或者1980年)中科院的科研经费是多少,因此也就无法计算,千万元人民币(取下限)到底在经费总额中占到何种比例。但是以常理推之,如果这个比例太大,项目不获通过那是很正常的,毕竟还有很多其他项目要做,不可能都给你一家。这跟体制没关系,跟审批者是否外行也没关系,只与预算有关。说到底,一个穷字。
    那么,是否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性:唐孝威的研究项目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中科院看走眼了?
    为此,我查阅了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的网站,发现在该所的“大事记”里边,唐孝威赴德前受到方毅接见,乃是1978年一栏中惟一的“大事”。也就是说,当时中科院对此是高度重视的。我们可以想象,特别是在计划经济年代,重视到如此程度意味着什么。计划经济本来就具有高度集中资源去做一件事的特征,试想,如果不是经费上实在为难,唐孝威的合作研究计划如何可能夭折?
    这件事,恐怕最终还是要放在当年中国的总体经济环境中审视。
    一千万,哪怕一个亿,在今天看来也许不算什么。但那是1979年或者1980年啊。据《“九五”档案》,1980年我国人均国民总产值460元,按当年全国9亿人口计算,1980年的国民总产值(当时的提法)也就4000亿元左右。而一千万甚至一个亿,在当年全国总产值中占多少比例,恐怕小学生也算不错。彼时百废待兴,什么都等着花钱,国家有可能拿总产值的几千分之一去寻找几个高能粒子吗?要知道,当年首要的吃饭问题还没有解决呢。
    这个账,科学家不必算,行政干部却不得不算。行政干部们算了账,安排了经费,却在二十多年后仅仅因为一个“可能”的诺贝尔奖而挨骂,他们冤不冤?
    骂人多容易啊。骂体制就更容易了,反正也不会回嘴。可是这公平吗?全国人民勒紧裤腰带把卫星打上天也就罢了,莫非还要让全国人民勒紧裤腰带再去发现几个高能粒子,好在二十多年后“可能”得上诺贝尔奖?这是什么逻辑?连赌徒都不会去做的事,如何现在一帮人就理直气壮地嚷嚷出来了?
    摸摸自己的脑袋吧。如果连手也烫,我送你一支体温计,非典时期发的。(注:唐孝威院士本人非常低调,甚至不接受任何采访。本文批评的,无非那些“好事者”。)  



发表于 2003-8-10 23:51:38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诺贝尔奖把我们烧成什么样了

不否认这个事件主要是经济上的限制,但是国内体制对科研活动存在严重的阻碍作用也是不争的事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