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6-4-26 22:07:1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开评及候选人公示名单!
第六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候选人公示(按学科和姓氏笔划排序)
http://bbs.ustc.edu.cn/cgi/bbscon?bn=Science&fn=M444DB64B&num=7995
第六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评审活动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全国青
联共同主办。评审组委会决定,自今日起对初审委员会评审确定的第六届 “中国青年科
学家奖”28名候选人进行为期15天的公示。任何单位或个人如对候选人持有异议,可在公
示期内向组委会办公室提出。提出的异议应当以书面形式详细写明异议内容和事实根
据,并写明本人真实姓名、工作单位、联系方式等。以单位名义提出异议的,应当加盖
公章。对匿名信不予处理。
第六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组委会办公室电话:(010)85212250、85212260;传真:
(010)85212371;通信地址:北京市前门东大街10号团中央统战部科技处;邮编:100051。
数理科学(5人)
卢天健 男,福建省人,1964年10月生,博士,1995年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工程与应用科
学系。现系西安交通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教授。
卢天健在力学与材料学、传热学、声学等学科综合交叉的基础和应用方面取得一系列成
果:发展了基于新机理描述超轻多孔材料/结构力学性能和噪声管理的微观和唯象模
型,深入刻画不同类型几何微缺陷对多孔材料宏观力学性能的影响;首次建立多孔介质
热传导与强迫对流耦合的模型,确定了湍流条件下孔结构对材料宏观热传导性能的影
响,该模型被国际同行以卢天健和合作者姓氏命名;在国际上最早系统地研究了泡沫金
属吸噪的物理机理,并根据吸噪要求实现对多孔材料微细观组织的优化设计。曾获美国
机械工程师学会会刊最佳论文奖和全英热传导会议最佳论文奖等奖励和荣誉。是国家973
项目首席科学家、海外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获得者。
吴岳良 男,江苏省人,1962年2月生,博士,1987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
所。现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吴岳良在电荷-宇称(CP)对称性破坏,量子场论和夸克-轻子味物理等方面做出了一
系列独创性工作。最先证明直接CP破坏可被实验探测到,并连续二次受邀在第25和26届
国际高能物理会议上做邀请报告。对探索近四十年的直接CP破坏给出自洽的理论预言,
与欧洲核子中心和美国费米国家实验室最终实验结果一致,排除了超弱相互作用理论,
同时自洽地解释了困扰粒子物理学界近五十年的一个同位旋选择规则。完整地分析CP自
发破缺的双黑格斯模型,发现新的CP破坏源可引起一系列新的物理唯象,。发展一种新
的圈正规化方法处理量子场论无穷发散困难。导出低能量子色动力学自发对称破缺机
制,得到介子质量谱等二十多个与实验相自洽的预言。发展重夸克有效量子场论,提出
高阶修正计算方法,确定多个重要物理参数。发表SCI论文近百篇,被引用千余次,二十
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邀请报告,多次成功地发起组织有影响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
有的已发展成系列会议。受聘为多种国际国内学术期刊的编委。获中组织部等六部委授
予的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和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陈志明 男,浙江省人,1965年7月生,博士,1992年毕业于德国Augsburg大学数学系。
现系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陈志明的研究领域为数值分析与科学计算,主要研究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的高性能计算方
法。近年来对椭圆变分不等式、超导数学模型、连续铸钢模型、电磁散射问题和非饱和
水流运移Richards方程等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的基于有限元后验误差分析的自适应有限元
方法进行了系统和深入地研究,获得一系列重要进展。在电磁散射计算方面,针对光栅
问题和声波散射问题提出并发展了处理无穷区域散射边界条件的自适应PML技术;在非线
性对流扩散方程的研究中,得到精细的L^1 后验误差估计,并构造出具有最优计算复杂
性的自适应线方法。2005年组织提出了“高性能科学计算研究”的973计划项目建议书并通
过评审。他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已发表或已被接受发表论文39篇,其中SCI期刊30篇。有
19篇被SCI期刊他人引用144次。2001年获冯康科学计算奖,被邀请在2006 年西班牙国际
数学家大会上做45分钟邀请报告。
潘建伟 男,浙江省人,1970年3月生,博士,1999年毕业于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实验物理
研究所。现系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教授。
潘建伟做出的原创成果有: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地实现了量子态隐形传输及纠缠交换,高
精度的纠缠态纯化,未来长程量子通讯的关键器件----量子中继器,13公里自由空间纠
缠光子分发,三光子、四光子GHZ定理的实验验证,五光子纠缠和终端开放的量子态隐形
传输;在连续变量的Bell定理,两粒子GHZ定理的证明以及多粒子纠缠分类等理论研究方
面取得了重要进展。自1997年以来,他在Nature(8篇)与Phys.Rev.Lett.(27篇,
含2篇被接收)发表论文35篇,作为论文通信作者的19篇,第一作者的6篇,共计被引用
2400余次。2000年以来先后获得奥地利科学院ErichSchmid奖,欧洲物理学会Fresnel
奖,香港求是基金会“杰出科学家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等国内外奖项。
2001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并入选“中科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2002年被聘为“长江学者奖
励计划”特聘教授。
戴子高 男,江苏省人,1964年11月生,博士,199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系。现为南京
大学天文系教授。
戴子高主要从事中子星、脉冲星、γ射线暴等的研究。他与合作者原创性的工作包括:发
现部分γ暴的周围介质为星风环境,建立了γ暴余辉动力学演化的统一模型,提出γ暴能源
的相变机制并用此机制解释了三类高能暴,用γ暴研究宇宙膨胀和暗能量性质并激发了国
际上对γ暴宇宙学的研究热潮,提出短时标γ暴后X射线耀发的能源机制等。已发表S C I
论文8 3 篇(包括Science上2 篇、PhysicalReview Letters上3 篇,其余大多数文章均
发表在国际天文核心杂志上)。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和重大基金项目,包括1998
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任国家攀登计划和 973项目子课题组长,任国家创新研究
群体基金项目学术带头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1996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
步一等奖(排名第二), 2002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一),2003年获国家
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一),2004年获第八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被聘为“长江学者奖励
计划”特聘教授。
化学科学(4人)
江雷 男,江苏省人,1965年3月生,博士,1994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系。现系中国科
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江雷带领课题组提出“纳米界面材料的二元协同效应”的新概念,通过对自然界中植物、
昆虫等具有疏水性表面的微观结构进行研究,实现了材料表面的结构控制,仿生制备了
具有超双疏/超双亲性界面材料;提出通过构建纳米结构、纳米/微米结构来实现超疏
水的性质,从而突破了氟化物修饰的传统方式;成功实现了多种无机和有机体系的超疏
水纳米结构薄膜材料,实现了该材料大规模和廉价制备;通过控制材料表面的粗糙度,
实现外场可控的超疏水/超亲水可逆开关。即,源于自然,实现了仿生制备;同时又超
越自然,实现了具有特殊浸润性的功能界面材料的智能调控。是纳米功能界面材料领域
的学术带头人。迄今,发表SC I论文140 余篇,其中:Nature 1 篇,Angew.Chem.12
篇,JACS 6篇,Adv.Mater.13篇。SCI他人引用919 次。主要成果获2004年北京市科学
技术一等奖,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江雷非常重视基础研究与应用的衔接,申请
专利70余项,其中授权31项,已有2项技术转让企业实现产业化。
严纯华 男,上海市人,1961年1月生,博士,198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现系北京
大学化学院教授。
严纯华主要从事稀土分离理论及其应用、稀土功能材料的研究。他发展了徐光宪院士提
出的“串级萃取理论”,建立了非恒定混合萃取比重稀土体系的静态计算和动态仿真方
法,实现了所有原料萃取工艺从设计直接应用到工业生产的“一步放大”,研制了高纯重
稀土萃取法生产、“联动萃取”等新流程,研究成果已广泛应用于我国稀土工业,产生了
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环保效益,是我国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稀土分离理论和技术中的重要
组成部分。他还系统开展了分子固体和稀土功能材料的控制合成和性质研究,在通过结
晶自发拆分形成手性结构磁性分子固体,稀土功能纳米结构材料等体系的研究中取得了
创新成果。近五年来他发表SCI收录论文 150余篇,被他人引用940余次,获国家专利5
项。他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以及多项省部级科技进
步奖,并获“中国青年科技奖”、香港求是基金会的“杰出青年学者奖”等多项个人奖励。
被聘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李亚栋 男,安徽省人,1964年11月生,博士,199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
现系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
李亚栋带领课题组提出了“液体-固体-溶液”界面相转移、相分离纳米晶形成机制
(Nature 2005,437,121-124 ),该成果入选“2005 年度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发展
出非碳纳米管层状卷曲、单分散纳米微球气液界面凝聚等合成方法;合成出100余种具有
应用前景的纳米材料。申请发明专利 20余项,授权10余项。以通讯作者在SCI刊物上发
表论文100余篇,他人引用1800余次,其中Nature 1篇、Science 1篇、 Angew.Chem.
10篇、J.Am.Chem.Soc.4篇、Adv.Mater.8篇、Chem.Eur.J.13篇、Inorg.Chem
.20篇。2000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0年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
三)、2001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三)。被聘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宗保宁 男,河南省人,1963年6月生,博士,1991年毕业于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催化材
料研究室。现系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
宗保宁带领课题组解决了非晶态合金作为实用催化材料热稳定性差和比表面积小的难
题;将目前广泛应用的雷尼Ni加氢催化剂的晶态结构转化为非晶态结构,使其催化加氢
活性显著提高;在国际上首次实现非晶态Ni催化剂工业生产和应用。他提出将非晶态Ni
优异的低温加氢活性和磁性特点与磁稳定床反应器优异的传质、传热性能相结合的创新
思路;参与解决了均匀磁场放大的技术难题;通过研究磁稳定床中气液固三相的流体力
学特性,来实现磁场对催化剂的有效控制。参与万吨级磁稳定床反应器工业示范装置的
试验;参加了3套20-30万吨/年磁稳定床工业装置的设计和开工过程;在国际上首次实
现了磁稳定床反应器的工业应用。非晶态Ni催化剂与磁稳定床的创新与集成,推动了化
学工业的技术进步,产出了重大经济效益。他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30项,获授权65项,申
请美国专利5项,获授权2项,所申请的发明专利一半以上工业实施。他先后获得国家技
术发明一等奖1项、中国石化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
生命科学(6人)
王岩 男,北京市人,1961年2月生,硕士,1989年毕业于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临床医学
系。现系解放军总医院骨科主任医师、教授。
王岩作为全军最大综合医院----三军总医院的最大骨科专科中心的学科带头人,专科方
向主要以人工关节置换、颈椎病及脊柱侧凸矫形的治疗为重点,是国内医生中完成上述
手术最多的医生之一,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使大批残疾患者重返工作岗位。他主要立
足于临床,并结合临床难点进行定向科研攻关;针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这一世界性难题
进行系列研究,创新系列手术方法,治疗股骨头坏死病人万余例,获得明显高于传统治
疗方法的手术疗效,在该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获得 200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排
名第一)。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40余篇,MEDLINE收录30篇,SCI收录7篇,论文累计引用
近400次。以第一完成人身份承担3项国家863重大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8项课
题。获国家专利3项、其它8项国家发明专利已获申请号;科研成果转化已取得上亿元的
经济效益。曾多次赴国外工作、学习。在美国工作期间,获得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行医执照。
李宁 男,江西省人,1962年7月生,博士,1991年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现系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
李宁领导的科研团队确定了促卵泡素β亚基基因是控制猪产仔数基因之一,应用直接经济
效益达2亿多元;利用DNA标记技术较系统地评估了我国畜禽遗传资源,对我国畜禽品种
的保护和利用有重要意义;发现北京白鸡新的性连锁慢羽基因,培育了国家级蛋鸡新品
种,累计增加社会经济效益6亿多元;获得我国首例体细胞克隆猪,标志着我国动物克隆
技术达到国际前沿水平;成功克隆国际首例以冷冻卵母细胞作为核受体的体细胞克隆
牛,并规模化克隆了我国地方良种牛、世界顶级种公牛和高产优质奶牛;获得了一批高
表达的奶牛乳腺生物反应器,使得我国动物生物反应器真正走向了产业化。近5年发表学
术论文200多篇,SCI论文70多篇,总影响因子超过70。主编了国家统编教材《动物遗传
学》和英文专著1部。获得2005年度长江学者成就奖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排
名第一),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分别排名第三、第四)以及省部级奖励6项。
获得国际专利1项,国家发明专利5项,另有18项专利处于公示期。被聘为 “长江学者奖
励计划”特聘教授。
邹学校 男,湖南省人,1963年6月生,博士,2002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工商管理系。
现系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
邹学校主持完成的研究项目“湘研11- 20号、湘辣1-4号新品种的选育”,2003年获国家
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该成果在辣椒品质育种、雄性不育育种和加工专用品种
的选育等方面取得重大创新,湘研16号、湘辣2号、4号是我国第一个雄性不育三系配套
的大面积种植的鲜食、制干、加工用辣椒品种。主持的研究项目“湘研系列辣椒品种(湘
研 1~10号)的推广”,200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该成果在辣椒亲本
的提纯与扩繁、杂交规模制种技术、种子规模贮藏技术、种子质量的快速检测技术等方
面取得重大创新。邹学校作为主要研究人员成功选育的湘研1号、湘研3-6号,是育种周
期短、组合配套全、适应范围广、经济性状优良的辣椒系列组合,该成果获1995年度国
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四)。出版10多本专著,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致力科研成
果转化,据不完全统计,湘研辣椒品种在我国累计推广3087.9万亩,累计新增社会产值
202.3亿元,本单位取得直接经济效益1.52亿元。
罗永章 男,山东省人,1962年6月生,博士,1993年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分
子与细胞生物学系。现系清华大学生物系教授。
罗永章提出了“三种损伤DNA的活性氧化剂的形成模型”,并建立了DNA碱基氧化损伤的指
纹图谱及检测方法;发现了蛋白质折叠中间体具有协调性,论证了该协调性与折叠中间
体稳定性的关系;阐述了Endostatin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揭示了调控肿瘤新生血管生成
的相关机制以及信号转导途径。他在国外权威期刊发表论文17篇,IF总数大于 105,SCI
引用390次,他人引用340次。他建立了专有蛋白质纯化及复性体系,首次将Endostatin
大规模复性,较现有报道降低成本数百倍,并在世界上首次将其研发成抗肿瘤新药。该
成果已入选2005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并获“山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新华社、人民
日报、美国华尔街日报、《自然·医学》、《自然·生物技术》等媒体和学术专刊纷纷进行了
报道。作为课题负责人,他先后承担863重大专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
学基金重大项目等课题5项,申请国内外专利7项。他是“百名人才引进计划”责任教授,
被聘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曹雪涛 男,山东省人,1964年7月生,博士,1990年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部。
现系第二军医大学免疫学研究所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曹雪涛对树突状细胞(DC)的免疫学和肿瘤的免疫与基因治疗开展了比较系统深入的创
新性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发现了一种具有重要免疫调控功能的新型 DC亚群,且发
现成熟DC在基质作用下能进一步增殖和分化,论文发表于Nature Immunology;提出了DC
的免疫调控新机制并发现其具有两类新的功能。从人DC cDNA文库中自主发现多条全长新
基因并研究了其中20余条的功能,发现的12种新分子获得HUGO命名。提出了免疫与基因
治疗肿瘤的新途径并开展了其应用研究。以通讯作者在SCI收录杂志发表论文112篇,此
外,与国内外学者合作在NatMed等发表SCI收录论文7篇,上述论文被SCI他人引用833
次。编写和共同主编专著3部,参编10部。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
(2003)、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2001)、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1998)和二
等奖2项(1992,2000)、国家II类新药证书2个、获得授权的国家发明专利10项。
曾益新 男,湖南省人,1962年10月生,博士,1990年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学
院。现系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益新的工作紧紧围绕恶性肿瘤的发病机理进行,从EB病毒感染和遗传因素两个方面对
高发于我国南方地区的鼻咽癌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测定了第一株来自鼻咽癌病人
的EB病毒全序列和部分主要基因的多态性,初步明确了EB病毒亚型与鼻咽癌发病的关
系,确立了广东省人群中鼻咽癌的遗传模式,并将该人群的鼻咽癌易感基因定位于4号染
色体上,并发现基因LOC344967启动子区一个功能性突变与高发家系中的鼻咽癌病例紧密
连锁。鼻咽癌易感基因的成功定位,不仅获得国际学术界的认同,相关论文发表在国际
权威杂志《Nature Genetics》及《Cancer Research》上,这一成果还被评为2002年中国医
药卫生十大科技新闻和2002年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45
篇,其中在SCI收录的杂志发表57篇,这些论文被SCI收录期刊引用1058次。获省部级一
等奖三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863 及973等国家级和
省市科研基金的支持,总共获得的科研经费超过一千万元人民币。
地球科学(4人)
方振东 男,山东省人,1962年4月生,博士,199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现系
后勤工程学院训练部教授。
方振东带领课题组揭示了珊瑚岛礁淡水透镜体形成的客观规律和淡水长期贮存的水质变
化规律,创建了珊瑚岛礁淡水透镜体的数学模型和雨水长期保质贮存的新理论,提出了
淡水透镜体开采、处理、雨水贮存、保鲜、净化供应的工艺流程,研制了一体化淡水透
镜体处理、全自动雨水净化等4类新型装置,解决了某岛礁军民用水和过往舰船的补水问
题,扩大了舰艇的巡逻范围,且节省经费3千多万元,对于捍卫我国南海主权有深远的战
略意义。主编《伊拉克战争后勤保障研究》1部教材,主编《环境安全与军事环境安全》和参
编《微污染水源饮用水处理》2部专著,发表学术论文39篇,其中被EI收录2篇。2001年以
来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全军后勤学
术二等奖1项、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项。
朱敏男,江苏省人,1965年10月生,博士,1990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
类研究所。现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
朱敏主要从事早期脊椎动物起源、演化及相关生物地层学、古动物地理学研究。近年
来,他带领课题组致力于对硬骨鱼类起源、早期演化以及四足动物起源等的研究,取得
了多项重要进展,在英国 Nature杂志上连续发表了7篇论文(含1篇校样稿),被SCI收
录刊物引用239次。他们研究的4亿年前的斑鳞鱼为解开硬骨鱼类起源之谜提供了重要线
索。Nature的评述文章认为:“(朱敏等的发现)将对硬骨鱼类演化模式的解释产生重大
影响”。他们发现的中国螈是鱼石螈类化石在亚洲的首次发现,扩大了泥盆纪四足动物的
古地理分布。通过化石证据确立了内鼻孔与鱼类后外鼻孔之间的同源关系,推动了对四
足动物起源或鱼类登陆过程的研究。Nature的评述文章认为,“(内鼻孔的起源)是一个
已争论了上百年的问题,新的资料实际上给出了一个明确的答案。”参与了对最早脊椎动
物化石的研究。积极参与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现担任IGCP491项目主席。曾获中
国高校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01)和中国青年科技奖(2004)。
侯增谦 男,河北省人,1961年6月生,博士,1988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地质系。现系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侯增谦组织实施“青藏高原碰撞与成矿” 国家973项目,创新性提出了大陆碰撞成矿理论
新框架,系统地揭示了大陆碰撞成矿机制,初步查明了区域成矿规律,并在西藏确立了2
条新的Au和Ag多金属矿化带;初步查明西南“三江”区域成矿规律,合作提出了“多岛弧盆
成矿论”、“陆内转换成矿论”和矿床定位预测新方法,为三江重大找矿突破做出了重要贡
献;他带领课题组创造性地完成了我国第一幅区域流体地质图,建立了大型矿集区的地
壳三维结构,提出了陆内成矿理论新认识,为东部地区深部找矿提供了新途径;在国内
较早开辟现代海底热水成矿新领域,提升了我国块状硫化物矿床研究水平。其成果先后
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土资源部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他和合作者在
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20篇(SCI收录32篇),出版专著5部。先后作为主编之一,在
国际学术刊物编辑出版2部矿床专集(1999,2006)。他是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和国
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高山 男,云南省人,1962年6月生,博士,1989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化
学系。现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
高山及其合作者通过对华北克拉通的研究,发现了下地壳拆沉再循环这一地球动力学过
程的重要新证据;获得了中国中东部地壳63种化学元素的丰度,成为国际建立的地球的
地球化学参考模型中大陆地壳的主要基础数据之一;揭示了中国东部具独特的中性下地
壳总体成分,明显不同于全球基性下地壳模型,为认识中国东部地壳形成与演化提供了
重要地球化学制约;修改了国际上广泛采用的太古-元古宙界线地壳演化存在明显化学
突变的模型;获得了中国南方出露的最古老岩石的准确年龄。他带领的科研群体2005年
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资助。他在SCI刊物上发表论文70篇,其
中11篇第一作者论文发表在 Nature等影响因子>2.94的国际重要地学刊物上,1篇论文
是2000年以来地球科学领域前1%的高引用频次论文,近5年被SCI论文他人引用 680余
次。1992年以来他先后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合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三等奖以及教
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被聘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技术科学(6人)
马军 男,黑龙江省人,1962年7月生,博士,1990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原哈建
工)市政环境工程系。现系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教授。
马军带领的课题组针对饮用水源污染和水资源短缺等问题,研究出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
产权、能经济高效地提高水质的给水处理与污水深度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发明
了能高效分解高稳定性有机污染物的臭氧催化氧化方法;发明了具有多功能除污染作用
的高锰酸盐和高铁酸盐复合剂除污染技术,经济高效地提高了水质。将新型高级氧化与
吸附和生物有机结合,形成经济低耗的集成化深度处理技术。申报发明专利34项,授权
10项;发表论文176篇,近五年来SCI、EI收录 42篇,SCI他人引用90次。主编及参编著
作4部。获国家发明二等奖2项(均排名1)。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排名2)、省重
大效益奖(省长特别奖)1项(排名1)、省部级科技一等奖3项(2项排名1;1项排名
2)。成果应用于几十座水厂、水站,在北江和松花江等重大水污染事件中发挥重要作
用,被沿岸的二十二座水厂采用,作为除污染关键技术之一,保障了沿岸居民的饮水安
全。其科研成果被列入《城镇供水行业2010年技术进步发展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中。
被聘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王小云 女,山东省人,1966年8月生,博士,1993年毕业于山东大学数学系。现系山东
大学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教授。
王小云带领的研究小组相继破解了一系列国际通用Hash函数算法,给出了这些算法的有
效碰撞攻击。王小云提出了一套全新的Hash函数算法碰撞攻击的理论体系,破解了多数
Hash函数算法,其中包含最为广泛使用的两大算法MD5与SHA-1(分别是由图灵奖获得者
Rivest和NIST设计的Hash函数标准)。两大算法自设计近十几年来经受了众多密码学家
的攻击,他们的破解也是近十几年来国际上首次成功破解广泛使用的国际密码算法与标
准。该研究于 1996-2000年期间研究论文约20篇。近两年发表关于Hash函数碰撞攻击的
论文7篇,6篇被SCI网络版收录。一年来论文他人引用136次, SCI刊物引用43次。2000
-2005年关于MD5与SHA-1等破解理论的4篇论文获得最佳论文奖,并囊括了国际最权威
的两大密码学领域刊物 Eurocrypto与Crypto的2005年最佳论文奖。2002年获得密码科学
技术进步一等奖(省部级)1项,排名第一。被聘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许京军 男,辽宁省人,1966年4月生,博士,1993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物理系。现系南开
大学物理学院教授。
许京军带领课题组对弱光非线性光学效应及其应用开展了深入的研究,相继发现了光折
变散射光强阈值、高掺镁紫外光折变增强等效应,发现并建立了“无回路背向散射光放大
自弯曲相继四波混频”相位共轭机制,实现了非光折变高分子材料光象放大器,提出了相
位耦合导致光速减慢机制,并在室温下固体中实现了超慢光速和超光速传输以及快慢光
转换等。在 SCI、EI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50余篇,发表著作三部,已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
十二项和美国发明专利二项,研究结果被他人引用400余次。作为大会主席主办了第十届
国际光折变光折变效应、材料与器件会议,在《Optics Materials》(2003)和《Trends
in Optics and Photonics Series OSA 》(2005 )上合作主编了两本光折变效应、材料
与器件特辑。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天津市自然科学一等奖二项等。
杨德仁 男,江苏省人,1964年4月生,博士,199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材料系。现系浙江
大学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
杨德仁带领课题组长期从事半导体硅材料的研究,在硅晶体的晶体生长、缺陷工程的基
础研究上取得重大成果,特别是他在国际上系统开展了掺氮直拉硅单晶相关缺陷与性能
的基础理论研究,发现了氮影响直拉硅单晶的电阻率稳定等规律,在科学上揭示了掺氮
直拉硅单晶缺陷的结构、性质和作用,解决了掺氮直拉硅单晶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中应
用的基本科学问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2005,排名第一),浙江省科学技术
一等奖1项(2004,排名第一),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2002,排名第二)。在
《Advanced Materials》等国外学术刊物发表SCI检索论文150多篇,被SCI论文他人引用
280多次。拥有16项国家发明专利,研究成果在生产中取得1. 3亿人民币以上的经济效
益。主编和参编中英文专著3本和国际会议论文集2本,任5次国际会议(分会)主席,7
次国际学术会议委员会委员,国际大会邀请报告 11次。被聘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
教授。
高鸿钧 男,安徽省人,1963年8月生,博士,199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电子学系。现系中
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高鸿钧带领课题组在单个分子水平上实现了电导转变和超高密度信息存储,美国物理学
会选其为Phys.Rev .Focus,被Science News、美国能源部和Nature Materials作为亮
点,称其为“奔向下一代的CD”,“这是国际上首次在单个分子水平上实现的超高密度信息
存储”;得到了Si(111)7(7最高分辨STM像,发现Ge在Si(111)7(7上初期吸附时单
个的Ge原子优先取代有层错半单胞内adatom;对分子体系的输运性质进行了统计描述,
给出了“平均”的平衡电导值;得到了长程有序的晶态SiO2薄膜,确定了有序SiO2薄膜绝缘
层在Mo(112)的结构模型;发现了对称性的、自组装“海马”分形结构。近年来,他作为
主要贡献者在SCI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在PRL(5篇),JACS(2篇),Adv.
Mater.(5篇)上共 12篇,论文被他人引用400余次;与国际同行合编/著书(章节)4
本。2001年获“第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2003年度作为学术带头人,他领导的团队获国
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研究群体”。
翟婉明 男,江苏省人,1963年8月生,博士,1992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机车车辆研究
所。现系西南交通大学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
翟婉明带领课题组,针对我国提高铁路运输能力的重大需求和繁忙干线进一步提速和重
载导致的轮轨动态安全问题,创建了机车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全新理论体系;首次建
立了机车车辆-轨道统一模型(在国际上称为“翟-孙模型”);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
权的机车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仿真设计平台;提出了机车车辆与线路动态匹配设计方
法;开发了轮轨动态作用安全性的现场试验评估技术。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第一
作者论文50篇、被国际三大检索系统(WEB)收录66篇次,出版的学术著作《车辆-轨道
耦合动力学》获第11届中国图书奖。近年来他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排名第
一)、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 项(均排名第一),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成就奖,1
项成果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以上成果已成功应用于我国铁路10多个重点工程
领域,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为铁路提速及客运专线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他是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被聘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管理科学(3人)
徐玖平 男,重庆市人,1962年9月生,博士,199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数学系。现系四川
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
徐玖平主持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等科研课题43项,建立一类序结构的理论框架,构建
广义多目标投资决策模型,提出最小风险解的概念并归纳其解法,将多目标随机决策完
善于Banach空间;构筑纯粹耗散系统非平衡自组织理论,创立单种群杆菌群体生长的行
波型含时组织结构的严整动力学体系,把生态学界发现的 “生物波”现象首次置于现代自
组织理论的基础上给予定量阐释。在《Mathematics and Computers in Simulation》、
《IEEE Transaction on Fuzzy Systems》、《Fuzzy Setsand Systems》等国内外学术期刊
上发表学术论文257篇,67篇论文被SCI、EI、CMP、MR等国际上重要的检索系统索引、评
论、引摘;出版著作 17部;获国际运筹学进展奖银奖,中国青年科技奖。部分成果被地
方政府与企业采用,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并新增利税1200万元。
黄海军 男,湖南省人,1964年6月生,博士,1992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管理学
院。现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黄海军主要从事复杂交通行为的建模与分析研究,为科学规划与管理交通系统提供理论
基础和分析工具。他与合作者在国际上较早研究并首次在实际交通网络中应用了多车种
组合交通分配模型;将拥挤道路使用收费的边际成本定价理论推广至一般结构的网络
中;证明了道路通行能力可变的网络中最优动态收费模式不一定需要消灭所有排队;深
刻分析了拥挤道路使用收费对不同属性人群带来的福利影响;发展了新的动态交通分配
模型和算法;提出了基于活动的时变出行与停车组合模型以及公交与私家车并存网络的
竞争模型。他与合作者在SCI刊物发表30多篇论文,其中12篇发表在领域顶级刊物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A,B》上,被SCI他人引用100多次,单篇最高26次。被EI收
录的论文30篇,TTT论文4篇。他与HYang教授合作的英文专著《道路收费的数学与经济学
理论》由Elsevier出版。1998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5年获得创新研究群体科
学基金,研究成果曾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三次。
魏一鸣 男,江西省人,1968年3月生,博士,1996年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采选系。现系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魏一鸣长期从事管理科学的研究工作,研究领域包括资源环境政策与管理、复杂系统与
复杂性。在复杂系统分析与建模方面,将多目标集成技术和软计算方法应用于资源与环
境管理研究,在实践中扩充了复杂系统分析与建模理论和方法。在灾害风险管理方面,
针对灾害复杂系统的特点,建立了洪水灾害风险评估的系统理论,开展了洪水灾害快速
评估的新方法研究。在能源政策分析方面,采用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建立了能
源政策分析的若干模型及支持技术,并开展了相关重要问题的研究。在国内外学术期刊
发表学术论文 120余篇,著作3部,其中,被SCI收录11篇、被EI收录29篇。曾获国家杰
出青年科学基金、第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全国优秀博士后”称号、入选 “首批新世
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曾获4项省部级科学技术或自然科学奖。部分成果在实
践中得到了政府部门的采纳和应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