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这个贴子最后由周华在 2003/11/07 08:04pm 第 2 次编辑]
12名院士就江苏高考错题发声明:错题应予纠正
http://edu.sina.com.cn/l/2003-11-06/56124.html
(2003/06/24 08:11pm 的帖子:“教师对还是招办对?江苏高考出错题?”:
http://cfluid.imcas.net/cgi-bin/LB5000/topic.cgi?forum=22&topic=80&show=25
)
昨晚,12名院士的姓名签署在一张薄薄的纸页上,他们因此发出了同样一个声音——今年江苏高考数学卷第一题第1小题“确是一道明显的错题。”在此前,教育部对这一问题给出了略嫌含混的三点结论。从事发到现在,已经过了5个月,江苏高考“错题风波”尘埃难定。
昨天12名院士对江苏高考错题风波联合发布声明。声明以华罗庚的名言开始。
声明全文
数学是最容易辨别是非的——华罗庚
2003年江苏高考数学卷的错题问题是早在6月7日江苏数学考试结束后即被广大师生所了解,并向招生考试部门提出,历时近5个月经4次辩论与论证,至今未获解决,对此我们深感遗憾和不安,因为这是一个高中学生就应该能判别的简单错题,居然被有关责任部门再三内部组织专家论证为“不是错题”。中国自古以来国家考试是非常严肃的,这一优良的民族传统精神不应在我们这一代遭到破坏,而应该继续发扬,起到古为今用的作用。为维护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社会正义和我国高教事业的健康发展,我们郑重表示如下看法:
1.2003年江苏高考数学卷第一题第1小题确是一道明显的错题,对考生答题和评分有无可置疑的影响。
2.此题之错长期得不到正视,这决不能用“专家们之间看法不统一”来解释,因为任何高考题的对与错都是高中学生能够理解和判别的,华罗庚说得好,“数学是最容易辨别是非的”,参与命题或论证的专家们如果站在实事求是的立场上,论证的组织者如果出以公心,是不难得到正确而一致的结论的。因此这一事件是人为因素造成的。
3.这一事件的后果和影响是严重的:它破坏了高考的严肃性、高考竞争的公平性和选拔人才尽可能的准确性;这道5分题可能会影响到部分考生的前途与命运,在社会的个体权利与价值已经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这一后果显得尤为严重;误导教师和学生走向违背数学严谨性的斜路;大大打击了青年学生对社会诚信的信心;人民群众对此很不满意,严重地影响了教育部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
4.有关部门如果继续坚持“题目不错”的不实事求是说法,对错误不加以纠正,必将使人民群众的情绪受到压抑,上述严重后果将完全不能消除,且不能防止今后类似事件的重演,从而不利于我国高教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建议有关部门实事求是地承认题目错误,分清是非和责任,并向群众作出解释(群众是容易理解的),这样既表明了教育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决心,使人民群众心悦诚服,使教育部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得到挽回和提高,达到真正的稳定,又能使少数涉事人员接受到应有的教训,防止今后类似事件的重演,从而大大有利于我国高教事业的健康发展。
12名院士签署声明
昨天晚上,北京京西宾馆内“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会议”上,难得聚首的11名院士在会议之余签署了一份联合声明。自此,包括11名中科院院士、一名中国工程院院士的12个自然科学领域中的专家们,对今年江苏高考数学试卷的一道选择题给出了一个集体“答案”——这是一道必须纠正的错题。
似乎早已尘埃落定的“江苏高考数学卷错题风波”在北京掀起了最大的波澜。
12名院士认为,高考错题迟迟不被认可,已经属于人为问题。
“错题风波”一波三折
今年6月7日,在江苏高考数学考试结束后,第一道选择题引起了众多考生和数学老师的质疑,他们认为,这道题极有可能是一道错题。此事被当地媒体报道后迅速引起轩然大波,6月17日,江苏省招办通过媒体回应:“省招办组织专家反复论证,并由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有关部门确认,2003年数学高考试卷中没有错题,特别是有议论的第1小题不是错题。”
仅仅一天后,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朱如曾在看到相关报道后,对原题进行了研究,他发现,“这道题就是一道错题”。他迅速与教育部考试中心联系,并致电教育部部长周济要求对这道题重新论证。6月23日,教育部考试中心再次论证后得出结论:
一、题目无科学错误;
二、如果在题目中对图形关于区域有更加明确的说明,将不致引起争议;
三、本题现有的表述不应影响学生答题。
“这题明显是错的,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数学没有模棱两可的东西!”朱如曾表示这个结论本身就不科学。
“错题风波”引起了《新闻周刊》、《南方周末》、《科技时报》、《凤凰周刊》等多家媒体的关注,媒体在采访多名数学界专家时,也得到了和朱如曾一样的回答,但教育部考试中心对此事却一直未再表态。
有关媒体对这一事件的评论是——高考数学题对错已不是数学问题。
联合院士共同质疑
“他们不认错,我就一直关注下去。”朱如曾教授不断给教育部打电话询问此事进展,9月中下旬,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又组织了一次论证,结论是:“基本维持6月23日的三点结论。”
“我要是半途而废了,也会让那些做错事不认错的人产生了抗药性。”10月12日,他最后一次写信给教育部:“事情发展到今天,高招工作已经结束,国家选拔人才工作上的损失和考生公平利益上的损失已无可挽回,这是我和江苏广大考生以及许多有良知的人士所始料未及和深感痛心的。”
朱如曾教授也曾经与为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的4位专家面对面,但讨论不欢而散。命题专家和论证专家在媒体上都以匿名的方式出现,其中二人通过邮件告诉朱如曾教授:“如果你随意公布我们的名字,我们只能认为是侵权行为,由此引起的一切后果将由您负责。”
在再三呼吁没有回音的事实面前,朱如曾开始给一些院士们发邮件,希望得到支持。他的邮件先后得到12名院士的积极反馈,最终他们和朱如曾一起拟定了一份声明书并郑重签字。
至此,一道并不复杂的初等数学题真伪对错,终于吸引了12名院士的注意力,江苏高考“错题风波”将会有一个什么样的结局?
人们拭目以待。
部分院士签名
郑哲敏 中科院技术科学部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胡文瑞 中科院技术科学部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白以龙 中科院数理学部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
吴承康 中科院技术科学部院士
俞鸿儒 中科院技术科学部院士
丁伟岳 中科院数理学部院士,北京大学数学研究所所长
陈希孺 中科院数理学部院士
张涵信 中科院数理学部院士,国家计算流体力学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崔尔杰 中科院数理学部院士,中国力学会理事长
王崇愚 中科院技术科学部院士,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
徐建中 中科院技术科学部院士,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学位委员会主席
李椿萱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计算流体力学实验室主任
作者:田乾峰
http://edu.sina.com.cn/l/2003-11-06/56124.html
(2003/06/24 08:11pm 的帖子:“教师对还是招办对?江苏高考出错题?”:
http://cfluid.imcas.net/cgi-bin/LB5000/topic.cgi?forum=22&topic=80&show=2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