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036|回复: 5

[转帖]一篇被”留中不发”的座谈会书面发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2-22 13:52: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一篇被”留中不发”的座谈会书面发言
发表时间:2007年12月21日 15时11分 评论/浏览(80/4541)
说明: 2007年11月2-3日,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在北京举行“科学道德和科技伦理专题研讨会”。我在会议前约三周收到邀请信。由于早已答应参加另外一个国际会议,我复信说明不能与会,但将在会前寄送一篇书面发言。11月5日回到北京,才得知“由于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很重视这篇发言,要专门研究”,发言稿被“留中不发”,束之高阁。现在过去了50多天,尚未见到“专门研究”的结果。我决定把它公开发表,请大家批评。
书面发言
郝柏林
2007年10月29日
由于早已答应到新加坡参加一个国际会议,我无法出席这次通知甚晚而且日期完全重复的讨论会。恳请会议组织者把以下书面发言分发给与会同志,请他们批评指正。
2005年7、8月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新设的监督委员会发布了四份通报,点名或不点名地揭露了19起基金申请中的不端行为。新华社的一位记者给我发来电子信,要求采访。事实上,我是从这位记者的来信才得知这些通报。在互联网上读完通报之后,我给记者回信说:“我不准备就这些小苍蝇发表意见;现在的问题是要抓科学界领导和政府官员的不端行为和不正之风”。写下这几句话的时候,我准备了有名有姓的三件事。这位记者显然很明白自己的“边界条件”,回信曰“谢谢”,采访一事就此了案。
当前我国学术界中的不端行为确实相当严重,而且有越演越烈之势。然而,问题的根源不在下面,而在上面,在于科学界领导层和有关部门政府官员的作风与行为,在于研究资源分配不公正、不公开、不透明,在于科学政策和“评估”体系的误导。
科学界的领导和政府官员不能仅仅以不从事不端行为来要求自己。他们应当比一般科学技术工作者更严格地律己,在学术作风上做出好榜样。然而目前的情况是某些科学技术界领导人和政府官员恰恰在做出不好的榜样。不首先端正高层次的学术作风,就不能理直气壮地在基层树立正确的学风。
任何严肃的科学研究都需要全心投入、亲自做实验或做推导计算,需要长期地、连续地、反复地静心思考。目前在中国脚踏实地做学问的人越来越少,而整天飞来飞去,出会入宴的科技“领导”和“首席”们越来越多。那些实际上无法坚持做学问而又要努力维持“科学家”面目的官员,才是学术不端行为的真正根源。科学技术领导部门急功近利的“量化管理”则从制度和政策上加剧了这一状况。
在自己没有实质性贡献、甚至没有看过稿子的文章上署名,而且“官”做得越大,每年所出文章越多。这是目前有一定普遍性的现象。下面的表格列出了中国科学院的一位现任领导,从做博士后以来的20年中,每年发表的SCI论文的统计(如有必要我可以提供全部论文的清单):

当我向院士道德建设委员会的一位负责同志提起这件事的时候,他说:“论文署名问题国外也没有解决,我们准备组织软课题加以研究”。诚然,署名当否的“微观”界定很难,即使把作者们都请来,由于种种原因,也不容易弄清真相。然而,一年52个星期出51篇SCI文章这样的“宏观”表现,对于任何真正做过研究、写过论文的科学工作者,不需要任何调查即很明白。科学界的上层领导如此,怎么能带出下面的好作风呢?
我们有一些部委级甚至位置更高的“领导”,不做任何组稿和写作的辛苦劳动,却以唯一作者的身份出现在国内甚至国外出版的书上。这种“吕不韦式”的著书,在科学界以外应如何看待,我不想评论。至少,在科学界内这是不应容忍的占有他人劳动的行为。
有些人在担任科学技术领导部门或研究经费管理单位负责人之后,仍然不与自己原来的单位脱钩,仍在为原部门争项目、争经费、仍在保护它们在评审或评估中获得高分。管理部门的某些中层人员到基层不是调查和服务,而是颐使气指、把人民血汗支持的研究项目作为自己的“领地”和上升的阶梯(出了问题则与之完全无关,上海交通大学的陈进造假事件就是近例)。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对自己的工作人员有详细的关于“利益冲突”的规定(NSF Manual Number 15. Conflicts of Interests and Standard of Ethical Conduct, Last revised July 2007.),许多那里明文禁止的事情,在中国则是“办事规则”。建议有关部门把它翻译出来,发给从部委领导到办事员的全体干部,看看对我们有没有一点参考价值。
如果到会,我还有更多的话。“书面发言”就此打住。
发表于 2007-12-22 20:33:05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一篇被”留中不发”的座谈会书面发言

呵呵,这种帖子要顶。
发表于 2007-12-23 01: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一篇被”留中不发”的座谈会书面发言

***** 版主模式 *****

该贴子是管理员从<a href=forums.cgi?forum=42>交通流论坛</a>转移过来的!
发表于 2008-1-5 13:56:42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一篇被”留中不发”的座谈会书面发言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dropin.org)(xys-reader.org)◇◇
请郝柏林院士保住自己的晚节
作者:好事者
郝柏林院士在当今中国学术界是位举足轻重的人物,才华横溢,古今中外,
天文地理无所不通,深得从老到小的科学家喜爱,包括笔者。1981年便当选为学
部委员(院士)。科学时报记者采访,问起当选学部委员的成果时,他说不知道
为什么老一辈科学家如此重视他。
但近几年,郝院士不知道是年龄大了犯糊涂还是因为旧体制熏陶久了,做的
事情很不地道。首先,郝院士狠批院士双聘制度,名人到处兼职,捞取实惠。可
是,郝院士自己却开了双聘的先河,1999年起便在复旦大学兼职,每年补助20万
(那时额外补助20万可不算少),外加住房,人事关系到2007年才正式从理论物
理所调走,拿了8年双工资,对复旦的贡献便是推院士。在此期间,却一直批别
人。熟悉他的人都知道,郝院士对别人严格要求,对自己是自由主义。
然后,在新语丝上曝光了他主持以前的学生“百人计划”出站报告,三年居
然一篇论文都没有发表,只是从理论物理转行,学习了一些生物方面的研究生课
程,却得到郝院士的大力赞颂,还在新语丝上为自己辩护,结果越辩越黑,使得
方舟子知道郝院士所保护的是自己的学生。科学院的200万,就这样,为郝院士
培养了一名研究生。该“学生”连基金委面上基金一直都没拿过,因为同行不认
可其工作,可是却莫明其妙地突然受到“上面”委托,负责了一项基金委重点项
目。我们知道,基金委的重点项目是很难得到的,特别是做负责人,通常都是多
年面上基金的积累,在一个方向得到大家认可,才有可能申请成功一个重点项目。
基金委一直被业界认为是做事公正的,但好事者认为,这件事却有损基金委的威
信,请郝院士解释一下,您是怎么让自己的学生(您高度赞颂的百人计划出站者)
拿到这个重点项目的?我知道,许多专家都认为这是件荒唐透顶的事。郝院士的
公正在哪儿?
这倒不算什么。更难以令人想象的是,郝院士经常成为科学界政治斗争的枪
手。二年多以前,理论物理研究所曾发生过一起逼宫事件,可以说是科学界的一
场小小的文化大革命。某天,理论物理研究所突然召开高级领导会议,对于渌院
士开了一上午的批斗会。于渌院士50年代在苏联上大学,后来读研究生时,师从
苏联最杰出的科学家、凝聚态物理大师、一代天才朗道(诺贝尔奖获得者),在
苏联期间做出的工作至今还被广泛引用,回国后在物理所理论室工作,成为了郝
院士的同事。80年代中,应邀担任设在意大利的国际理论物理中心(中心主任是
诺贝尔奖获得者萨拉姆教授)四个部门之一的凝聚态物理部主任17年,为中国科
学家争光,是位真正国际知名学者。2002年回到理论物理研究所,担任学术委员
会主任以及科学院理论物理交叉研究中心主任。但可怜的是,于渌院士只是一介
书生,做事国际化成分多了点。结果在批斗会上,郝院士发言近二小时,联合其
他两位老院士,当场剥夺了于渌院士的所有权力,紧接着废除了于渌担任主任的
理论物理所学术委员会(还在科学时报上发表了废除通告),将科学院理论物理
交叉科学中心变为了理论物理研究所的研究中心,弄得乌烟瘴气。一个研究所的
学术委员会照理说是科学院组织架构中非常重要的机构,为整个研究所学术把关。
怎么能说废除就废除?理论物理所难道成了郝家的?再说,科学院领导都哪儿去
了,废除一个研究所的学术委员会难道是研究所自己可以决定的吗?于渌院士一
气之下,离开了理论物理所,去了物理所,紧接着,其得力弟子(早已是国际知
名学者,青年才俊)紧跟着也过去了,其他学者也在找出路。要知道,郝院士早
已去了复旦,难道他真的是如他所说是“为了保持理论物理研究所的光荣革命传
统”,才去“谆谆教导”、深刻批判于渌院士?其实,郝院士只是心甘情愿地充
当政治人物的枪手,为其清扫“障碍”而已。由于于渌院士是真正的国际知名学
者,因此这几年来,每次外宾来访,都将中国理论物理界发生的这件事当作茶余
饭后的笑话来消遣,至今还在津津乐道。在当代中国,从中关村望去,一片现代
化高楼,居然还隐藏着这么龌龊的事,难以想象。
最后,理论物理研究方式还是很传统的,一支笔一叠纸就行,最多有台个人
电脑画出三维的漂亮图就行,所谓合作也就是经常在一起讨论,思想发生碰撞有
火花就行,与很多学科要求多方动手合作不同,特别是工程性强的学科,有时并
不需要脑子多灵光,只要组织得好,人手多,每人分工明确就能出新结果。美国
西北大学有位化学教授已经发表了1500多篇论文,超过了他的导师一辈子的1200
多篇。也就是说,在他们成名后,每年要出80篇论文才能达到这个量。因此学科
不同是不能用论文数量来衡量一个人的。以前当领导或当院士,主要看老人喜不
喜欢。现在主要看有没有业绩,有没有真功夫。因此,老一辈的科学家与现在年
青科学家存在代沟:现在当选的领导或院士绝大部分都是有本领的,上了领导岗
位,这些人都不愿意放下科研岗位。这是一个深刻的问题,值得大家去思考。一
个明显的理由是给自己留后路。我想这是中国长期以来政治制度落后的原因,组
织机构不明确。我不知道郝院士敢不敢对政治制度发表点高见?我想绝对不敢,
因为郝院士本人就是旧体制的得利者。
其实,郝院士早在二年多以前,已经在许多场合下发表了这篇批斗白春礼的
文章,并且在科学院内部已经发表了(没有公开提白春礼名字),由白春礼本人
签字批准发表(白是该内部刊物主编)。至少,显现出白春礼本人的气度:年青
人做事就是不一样。现在郝院士在网上又来一次,无非是耍些文革时学的小政治
把戏。大家知道,现在是政府换届敏感期间,白春礼作为常务副院长已多有时日,
按正常游戏规则,该当正院长了。但毕竟只有一个院长位置。科学院院长虽然没
有部长权力大,但威望高!想当年郭沫若当院长,能经常与最高领袖聊天。盯住
该位置的人一大堆。也许出于别人的许诺或报答从前,我们可爱的郝院士再次充
当了枪手。
好事者只想提醒郝院士,也许大家可以忘了你扶持学生采取的不正当方式,
毕竟是爱护年青人,但你用非常规的手段扳倒于渌院士这件事就足够让全国科学
工作者铭刻心中,不管后面有没有人指使。请郝柏林院士保住自己的晚节,请多
爱惜自己的一世英名。
(XYS2008104)
发表于 2008-1-16 19:22:54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一篇被”留中不发”的座谈会书面发言

灌水好像就有10两块
发表于 2008-1-16 19:43:15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一篇被”留中不发”的座谈会书面发言

瓦捏不报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