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965|回复: 0

教育部长应该从马加爵事件反思什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3-17 10:23: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教育部长应该从马加爵事件反思什么?  
[重构] 于 2004-03-16 15:13:28上贴
--------------------------------------------------------------------------------
教育部长应该从马加爵事件反思什么?
一个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因为玩牌的口角,把4名同班同宿舍的同学残忍地杀害了。这看起来是一个孤立的事件,是当事人个人的问题。但是,联系到大学里的同学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一起起伤害事件,以及诸如大学生把浓硫酸泼向动物园里的熊等形形色色的事件,还有数以百万计的失学儿童,教育部门的考试舞弊、乱收费、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等等。凡此种种,使我们有充分理由认为,这与我国教育部门及其官员的指导思想、教育理念、教学大纲存在着严重偏差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
有鉴于此,我国的教育部长该反思了!
事实上,教育的本质是把生物的人教育成为社会的人。因此,我们的教学大纲的核心内容,不是什么抽象的素质,也不仅仅是具体的分门别类的课程,应该是而且只能是:向国民提供生存的知识、创造财富的知识,追求幸福的知识。
生存的知识,包括基本的生存技能,以及基本的法律知识,基本的人际关系知识。
创造财富的知识,不仅仅指具体创造财富的能力,也包含通过创造财富而获得财富的理念。
追求幸福的知识,既有如何获得的知识,也包括善待自己、善待生命、善待自然的生存理念,以及如何追求并实现社会公正的途径和方法。
笔者相信,遵守社会公正的教学原则,贯彻执行“生存、财富、幸福”的教学大纲,我国的校园将是快乐的校园,我国的社会将是人人都有幸福的社会。
有关论述参阅附件。
重构(王红旗)2004年3月16日
附件:
国民教学部一号令:贯彻执行“生存、创造、幸福”教学大纲
如果设置国民教学部,如果我当选国民教学部的部长,我发布的第一号部长令,就是:贯彻执行以“生存的知识,创造财富的知识,追求幸福的知识”为主要内容的教学大纲。这是因为,目前我国的教育体系及其指导原则和实际行为,过多地沉迷在追求功利的短期目标上,远远偏离了国家为国民提供教育服务的本质是要培育造就能够生存、能够创造财富(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能够获得人生幸福的国民。重构,2004年3月9日。
生存、财富、幸福=教学的三项基础目标
平等、终身、时效=教育的三项基本原则
1999年9月9日,笔者在完成历史巨画《帝禹山河图》的文献考证和绘制工作后(研究成果收入全彩绘大画册《经典图读山海经》一书,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8月出版),终于有条件使用电脑和上网了。此前,一是考证工作繁忙,二是《山海经》的生僻字太多,电脑中文字库不够,用起来老要“开天窗”,殊为不便。
有趣的是,笔者上网在BBS贴的第一篇新写的文章就是《教育目标的重新表述》,其它早期的(最初一个月)帖子涉及《创新的社会环境》、《北京市公交路线设计的思考》、《“减轻农民负担”的表述用语错位》、《应当向撒大谎的人进行斗争:粉饰侵略战争就是侵略战争的继续》、《应当停止使用“落后就要挨打”的说法》、《卞和、玉人、楚王――关于社会评价体系的思考》,以及《千古巨画帝禹山河图》、《山海经群山寻踪,华夏史鸿图再现》、《山海经研究的现实意义》、《失落的文明在中国》、《绘画艺术和地理学》、《谁来开发山海经文化产业》和《三项举措,黄河可清,中华可兴》、《从空中为大西北送水》等内容。
此后陆续撰写的教育内容的文章有,《希望工程感动不了教育部长》、《教育兴国非戏言,师生哀鸣为哪般》、《教育面前人人平等》、《高校招生体检为什么剥夺病残者的大学梦》、《少上工程多上学,总理说到点上了》、《假文凭七十二变,如来佛有苦难言》、《教育改革要从改革教育入手――教育部应当改名为国民教学部》、《全民学英语有必要吗》、《应该教育谁爱国》、《有钱养狗,没钱上学》、《从教师节到师生节、教育节》、《如何不再让大学生就业难》、《寒暑假该考虑取消了》、《应试教育是社会分裂剂》等。
教育问题,实际上就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问题。道理很简单,这是因为,人是社会的人,社会的人需要经由教育的过程才会形成,否则他们就只能是自然的人(动物的一个物种)。
毋庸置疑,无庸讳言,我国存在着严重的教育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到从政府到社会到国民的方方面面。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各种角度、各种途径去找办法。其中关键的举措之一,乃是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要达到一个相应的高水平;如果教育经费不足,那么就应该去减少行政开支(杜绝公款吃喝浪费,不用豪华办公楼和豪华进口车,清退人浮于事的公务员、高新养懒养馋的公务员、玩忽职守的公务员,并且下真工夫清除贪官污吏),以及减少那些不必要的重复的工程项目。
与此同时,我们有必要把一些根本性的问题搞清楚、搞明白。为此笔者提出,传授生存的知识和技能,传授创造财富的知识和技能,传授追求和获得幸福生活的知识和能力,乃是教学活动的三项基础目标,其公式为:生存、财富、幸福=教学的三项基础目标。有鉴于此,我国的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应该从这三项基础目标出发,进行深入全面的改革。例如,中小学课本里,应当增加“如果学校乱收费,你该怎么办”、“如果你没有钱上学,你该如何解决”等内容。
同样重要的是,人人都有平等的享受教育的权利,人人都有终身享受教育的权利,实施教学的过程要坚持时效原则(与实际紧密结合,讲究教学效率),这应当成为我国教育工作的时效基本原则,其公式为:平等、终身、时效=教育的三项基本原则。有鉴于此,我国的教育部门和全国人大在制定和审议教育工作规划时,都应该从这三项基本原则出发,进行全面的反思和创新。
道理,有时候越多说越明白,有时候则需要简洁、点到即可。事实上,那些根本性的原则性的基础性的问题,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越简洁越容易思考的透彻。
当然,有兴趣的人,可以参阅笔者的相关文章。
北京山海文化企划苑YN41-1400 重构2003年9月1日
电话51843850 信箱whqtpw@sohu.com
附录:
1 、教育目标的重新表述
关于教育目标的表述,从传道授业解惑 ,到德智体全面发展,到提高学生素质,有着各种各样的表述。我们知道,对一个事物的表述用语,往往影响着我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这种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的。例如,高速公路的表述用语,使许多司机想当然的以为在这里开车越快越好,并导致交通事故的增加;其实,更好的表述用语应当是“限速公路”,即在这里行车速度低了不行,速度太高了也不行。事实上,目前我国教育事业存在的种种问题,诸如单纯片面追求升学率、书本知识脱离社会实际、中小学生负担过重,同样与教育目标的表述用语不妥有关。
具体到现在流行的教育目标的表述用语,让我们以德智体为例。身体好的说法,看起来既合理又简单;其实不然,这是因为人们对“身体好”的定义相差甚多。其次,身体不好的人难道就没有权利接受教育吗?事实上我们的学校确实将许多“身体不好”的求学者据之门外。在这种情况之下,教育的目标已悄悄的转变成或异化成教育资格的标准。不言而喻,智力高、道德好的说法,同样存在着类似的问题。至于提高学生素质的说法,则缺少明确性,素质是什么?素质有什么?三言两语说不清。
为此 ,笔者建议对教育目标采用一套新的表述用语,即向学生传授有关个人、团体、国家生存与发展的三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1. 生存的知识和技能
2. 创造财富的知识和技能
3. 追求幸福(生存价值)的知识和能力
所谓生存的知识和技能,其内涵要比“身体好”丰富得多,它是每一个人都需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而我们的学校和老师(包括社会和家长)却严重忽略了上述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在这种长期忽视生存教育的状况下,我们的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以及从学校毕业的青年人、中年人,往往缺少与社会相适应的生存知识和技能,其中不少人甚至缺乏起码的生存知识和技能,以致造成了许多不应当发生的社会悲剧。
所谓创造财富的知识和技能,显然要比“智力高”、“素质高”的说法要明确得多,它不但有助于学校教学活动与社会实际的紧密结合,而且具有时代感。事实上,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仅仅有生存的知识和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人是一种有着强烈的享用财富欲望的动物。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教育不能够为求学者传授创造财富的知识和技能(与此同时,我们的社会也要实施“谁创造财富谁就获得相应财富”的法律和道德观),那么就会给社会带来严重的问题;因为那些只有享用财富欲望而无相应创造财富知识和能力的人,常常会采用非法的或不道德的行为去攫取财富,并制造出一起起的人间惨剧。
所谓追求幸福(生存价值)的知识和能力,与传统的“道德高尚”也有着很大的不同。其一,道德高尚侧重于对当事人行为的约束,而追求幸福则强调对当事人行为的鼓励与认可。其二,道德往往与人的本性善恶联系在一起,而人们对善恶的判断经常存在着歧义;对比之下,追求幸福则可因人而异,每个人都可以追求自己的生存方式、体现自己的生存价值,当然这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其三,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不清楚提升道德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因为这个问题过于抽象;但是,几乎每个人都知道追求幸福要有相应的知识和能力,否则幸福不会从天而降。
显然,从生存的知识和技能到创造财富的知识和技能,再到追求幸福的知识和技能,乃是教育目标的三个层次。上述三个层次,不是并列的,而是逐步提高的;更准确地说,获得生存的知识乃是人生的基础,获得创造财富的知识则是为了达成人生的发展,获得追求幸福的知识则是为了实现人生的最高目标,当然它们存在着相互影响,并呈现出螺旋式上升形态。
为了 达成上述三个层次的教育目标,我们有许多工作要做。首先,我们的社会、家庭和学校,有义务为每一个人提供相应的生存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其次,我们的社会、家庭 和学校可以有偿地为追求财富的人提供相应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服务,为追求幸福的人提供相应知识和能力的教育服务,这种教育服务不应当受到当事人年龄或其它因素的限制。第三,我们现有的教材和教学方式,应当根据上述三项教育目标而进行深刻地改造。这种改造的核心是加强各门学科的内在联系,并在系统学习的过程中,时刻不忘所学知识在维系生存、创造财富、追求幸福的实用性。也就是说,传统的文科和理科的提法或分类,有必要逐步放弃,取而代之的是生存学科、创造财富学科、追求幸福学科的分类,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我们正在迈入新世纪,决定一个国家、社会、民族前途的关键就在于其人口的教育状况。显然,在此千年之交,我们有必要深刻地反省过去,并为我们的教育目标重新进行表述。笔者相信,一种好的也即是准确的教育表述用语,将大大有益于我国教育状况的改善。因为其实质是观念的更新和行为的有效化,在这种新的教育观念及其教学行为的实施过程中,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病都可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而我国数以亿计的公民都将获得生存的知识和创造财富的知识,这必将从整体上提高我国的经济活力,并将大大改善我国的社会治安状况;与此同时,亦将有越来越多的人找到自己的生存价值,并获得令自己和社会都满意的人生幸福,每一个人都将为生活在这样的国家和社会而感到由衷的舒畅和自豪。
重构(王红旗) 1999年12月13日
北京山海文化企划苑A1-2600 信箱whqtpw@sohu.com
2 、应试教育是社会分裂剂
一年一度的高考又到了发放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每到这个时刻,总是有人欢喜有人愁,年年如此,人们已经习以为常了,不认为这里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但是,对于国家管理者、社会政策制定者、社会现象研究者来说,这是一个需要反思的季节,因为又有一大批社会成员被人为地分裂到两个世界去了。
一 、什么是社会分裂剂
关注社会的人,应当了解社会存在着分裂剂。所谓社会分裂剂,是指那些能够导致社会矛盾冲突的各种因素,它们有自然形成的,也有历史形成的,还有现行制度、法律、政策所造成的。例如性别因素、年龄因素、民族因素、宗教因素、阶级因素、党派因素、干群因素、行业因素、城乡因素、地区因素、文化因素、教育因素、制度因素(包括法律、法规、政令、政策)等等,这些因素既是社会构成的要素,同时也可能成为社会分裂的原因。
对于不同的国家和社会来说,以及处于不同历史阶段的国家和社会来说,导致社会分裂的因素不尽相同,有的国家民族冲突严重,有的国家宗教冲突严重,有的国家阶级矛盾尖锐,有的国家制定的法律本身就在制造社会矛盾,例如前南非的种族歧视制度。
对于现阶段的中国来说,造成社会分裂的因素很多,既有潜性的尚未被激发的因素,也有显性的正在活跃的因素。其中,城乡二元结构、农民不能享受与市民平等的国民待遇所造成的社会严重分裂问题,经过许多有识之士的强烈呼吁,已经开始引起上上下下的关注。干部与群众的国民经济待遇差距、干部与民众的国民政治权力差异(这是官员腐败的基础)所导致的社会严重分裂问题,也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所导致的社会严重分裂问题,随着西部大开发策略的实施,正在逐步得到缓解。
二,现行教育体制也是社会分裂剂
但是,我国还存在着一些日益尖锐的社会分裂因素,这些社会分裂剂正在或即将活跃起来,并将严重地威胁社会稳定和安全。笔者认为,其中一个重要的社会分裂剂,就是现行的教育体制和与之相配套的社会评价体系、社会利益分配政策。因此,本文重点将讨论应试教育所导致的社会分裂现象和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和途径。
众所周知,我国现行的应试教育体制,是从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和西方近现代教育方式相互混合而演变形成的。所谓科举制度,其特点有三,一是只学特定范围的知识,二是只考特定范围的内容,三是根据考试结果确定进入政府官僚体系的人选。显然,我国今天的教育体系,除了所教所学的范围有所扩展之外,主要方面与一千年前的科举制度并没有本质的不同。
事实上,应试教育的核心就是用考试成绩把人的社会地位分成两种。一道分数线,划出两类人;鲤鱼跳龙门,跳得过去就成龙,跳不过去仍是虫。也就是说,应试教育的要害,乃在于它是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社会分裂剂。
当然,应试教育也有好的一面,因为它确实在为社会培养人才,专科、本科、研究生、硕士、博士、博士后,一批一批地送出校门。但是,应试教育的成绩,同时也是危害。这是因为,教育不应当是一种社会淘汰机制,而应当是促成所有国民的进步和提升。与此同时,不用应试教育,同样可以培养人才。
三 、盛唐的覆灭与李振的故事
在长期的等级社会里,特别是在发明建立科举制度后,“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几乎就成为所有读书人的信念。不过,人们在羡慕、赞美金榜题名者的同时,却往往忽视了名落孙山者的失落甚至阴暗的心理。
唐朝末年,即唐昭宣帝天佑二年(公元905年),李振鼓动梁王朱温,以“浮薄”为罪状,贬逐大批朝官,李振谓此辈自称清流,宜投入黄河,使成浊流,乃杀被贬者三十余人于白马驿(今河南滑县东),投尸于河。公元907年,朱温废唐昭宣帝为济阴王(次年杀之),自立为帝,是为后梁太祖,唐灭,中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这个李振,是被朱温提拔的青州知事,如果不是因为这件事,恐怕没有人会记得他。值得注意的是,李振之所以出此言此计,乃因为李振系不第进士,自己科举仕途受阻,转而嫉恨其它科举仕途成功者。
也就是说,科举制度既为大唐帝国选拔了大量人才,同时也为大唐帝国制造了大批反对者,并促成了盛唐的衰落和灭亡。
四 、录取通知书把高中毕业生分成两个世界
让我们回到现实,看看今天的社会,是不是也存在着同样的现象?答案是肯定的,考上大学的人,与没有考上大学的人,同样存在着严重的社会地位、社会心理的分离和分裂状况。
考上大学的,有资格进政府当干部,老了享受离休待遇,拿百分之百的退休金,根据官位高低每次涨上百元的退休金,几乎百分之百地报销医疗费,而且有政府老干部局工作人员为其跑前跑后。有学历的人当了官员,他们制定的政策(在没有社会公众制约的情况下),几乎可以肯定会向高学历者倾斜,即总是有利于高学历者的利益。
没有考上大学的,没有资格进政府当官,只能当工人当农民干个体,老了享受退休待遇(绝大多数农民和个体职业者还没有养老和医疗待遇),拿百分之几十的退休金,每次涨几块或十几元的退休金,有时还经常拖欠,医疗费只能报销百分之几十,更没有什么专门的政府机构为他们服务。
事实上,正是这种政策上的因教育结果而确定的社会地位、社会待遇的差距,造成了考上大学的人群与没有考上大学的人群(特别是同龄人)之间的利益分离、行为分异、感情分裂。
与此同时,在社会财富分配中,学历所占的比重也呈现出越来越高的趋势。众所周知,参与财富分配的因素,涉及到资本、厂房设备、自然与社会环境、原材料、专有技术、商标、管理、操作劳动、营销等等诸多方面,上述因素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国家往往有着不同的侧重;例如,当资本所占财富分配的比例过高,势必形成资本家对侧重劳动者的剥削。
随着社会进步得越来越复杂,技术越来越复杂,管理越来越复杂,投资越来越复杂,营销越来越复杂,人们不得不用更多的时间从高等教育中获得这些专门知识,这就在客观上增加了学历在财富分配中所占的比例,那些拥有高学历的人,也就更多地占据了社会或企业的白领位置。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量的操作性劳动,正在变得越来越简单(既包括机械性重复性单纯性的动作,也包括高体力付出的动作),甚至简单到不需要学习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从事这类劳动的人员,他们所能够分配到的财富也就相应地变得越来越少(既包括绝对数额,也包括相对比例)。
正是在上述政策和现实的双重作用下,我们的社会成员,正在被学历分裂成两大部分,用形象的话来说,即穿布衫的农民与开轿车的博士,坐办公室的大学毕业生与扫大街的工人。
对于这种社会分裂,高学历者欣然接受并认为天经地义,低学历者愤愤不平并怒斥社会不公。当高考发榜的那一刻,原本社会地位平等的同班同学,就被录取通知书划成了两个世界,从此没考上大学的同学与考上大学的同学,在很长的时间都不再往来,他们的人生道路就此分道扬镳。上大学的人对没上大学的人,自觉或不自觉地流露出优越感;没上大学的人对上大学的人,难以遏制种种复杂的情感,诸如不服输、嫉妒、嫉恨、自卑、缺少自信的无所谓,甚至因落榜而情绪低落并导致精神分裂或自杀。
事实上,考上的,没考上的,不仅彼此不往来,甚至能够演变成为彼此歧视、仇视和报复。没上成大学的人,当了警察,他不会对犯事的大学生有好脸色;没学历的人当了老板,他也不会尊重大学生。如果我们有条件进行统计,那些在以大学生为犯罪对象的治安事件中,很可能或多或少都掺杂着失学者对顺利上学者的嫉恨。
应当指出的是,当大学生只占社会人口的很少比例时,大学生的天之骄子地位,得到的更多是羡慕的眼光。然而,随着大学生占社会人口的比例越来越高,羡慕的眼光却越来越多地变成了嫉妒和嫉恨的眼光。道理很简单,当大多数人都没有机会上大学的时候,落榜者的社会心理压力相对是比较轻的。但是,当相当多的人都能考上大学时,那些考不上大学的人也就不可避免地要承受更大的社会歧视,并形成更强烈的心理负担和沉重压力,并可能导致更激烈的反抗意识和暴力行为,从而造成更大的社会不稳定。
与此同时,在所有的考上大学的学子中,既有求真才实学的(能否得到则是另一个问题,这涉及到教材内容、教师水平、大学管理、教育目标等多方面因素),也有混文凭的。事实上,混文凭的大学生还不在少数,他们以为只要考上大学,就等于买了一份社会优越地位的保险,凭着大学文凭,无须怎么努力,就能在毕业后的人生道路上获得丰厚的财富分配。对这些人来说,一旦学习成绩出现问题,一旦威胁到了顺利毕业,或者毕业后一旦找不到理想薪酬的工作,他们的心理就会发生变化,不是怨天尤人,恨爹恨娘恨同学恨老师,就是自暴自弃,甚至发生大学生因成绩不好而杀父的惨剧。
五 、高考指挥棒分裂了几亿人
更可怕的是,也更令人忧虑的是,应试教育导致的社会分裂,并不仅仅发生在高考人群,而是渗透到高中生、初中生、小学生、幼儿园人群,以及他们的家庭成员;可以说,在我国,这是一个涉及到数以亿计甚至十亿计的人群的社会大问题。
在高考指挥棒的调度下,高中生及其家属,高中学校及其教职员工,他们的共同奋斗目标就是让更多的高中生考上大学、提高学校的升学率。依此类推,初中生及其家属,初中学校及其教职员工,他们的共同目标就是让更多的初中生考上重点高中,以便将来有更多的机会能够考上大学。小学生及其家属,小学校及其教职员工,他们的共同目标就是让更多的小学生考上重点初中,以便将来有更多的机会能够考上重点高中和大学。与此同时,为了将来能够上大学,竞争已经延伸到幼儿园,延伸到0~3岁的儿童教育,甚至延伸到胎教。
在这种情况下,一道应试教育分数线,先是把小学生分成了好学生和坏学生两大群体;接下来,又把初中生分成了好学生和坏学生两大群体;再接着,继续把高中生分成了好学生和坏学生两大群体。所谓好坏学生的标准,凡是能够死记硬背课本内容并擅长考试的学生,同时又听话、会讨好老师的学生,通常就被认为是好学生。在一个班里,在一个学校里,人们总是能够看到这样的现象,好学生更多地与好学生在一起玩,坏学生也是更多地与坏学生在一起玩,他们彼此之间几乎是“课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与此同时,好学生的家长,在坏学生的家长面前,也多了几分骄傲;坏学生的家长,在好学生家长的面前也好象矮了几分。至于学校的名声,老师的待遇,也都与学生的学习考试分数,捆绑在了一起。
六 、非教育因素对应试教育弊端的推波助澜
应试教育的主要弊端,是用一纸学历把社会成员分裂成高学历群体与低学历群体。但是,能否获得一纸学历证书,却不仅仅与应试教育有关,还与社会的方方面面有关。其中,特别关键的是,应试教育的资源是否得到公正的分配和使用,那些名幼儿园、名小学、名中学、名大学,更多地是在向什么人开放?这里涉及到权力门槛、金钱门槛、身份门槛等等问题。
1 、权力的作用。有权力的人,可以利用权力,让自己得到更多的应试教育的机会,或者让自己的亲朋好友(包括同类阶层或利益集团)得到更多的应试教育的机会;有时候,甚至可以让需要文凭的人就能够得到相应的文凭。在一些历史阶段,有权力的人还可以制定这样那样的政策,例如根据一个人的出身,来决定他是否有资格上大学;或者,对不同地区的人,规定不同的高考录取分数线;或者,由国家财政拨出更多的款项,以保证政府机关办的幼儿园,变成条件最好的幼儿园。
2 、金钱的作用。有钱的人,可以为自己及其家庭成员买到接受应试教育的机会,或者干脆买到相应的文凭,能够出得起高昂的赞助费,就能在更好或最好的学校里学习。贫困的人,上不起学,上不完学,上不起好学校,上不起好专业。
3 、目前推行的教育产业化,在相当程度上违背了国家义务教育法,导致了教育暴利,学费高涨,教与学的不平等交易。
4 、政府教育经费的倾斜。国家财政大笔资金被投入到少数的名牌学校上,其实质也就是投入到少数能够上名牌大学的人身上。与此同时,全民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数以千万计的儿童失学辍学,以致不得不让民众捐款搞“希望工程”。为什么热衷于名牌大学?这是因为,在我国名牌大学实际上是一个社会利益关系网。
5 、其它非教育因素。例如,会讨好老师的学生,能够行贿老师的学生,有可能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锻炼机会(有些知识和能力,需要通过锻炼获得,例如当班干部的经验)、出名机会。与此同时,某些品质恶劣的教师,经常利用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特权,向学生及其家长索贿,甚至对学生进行性骚扰、性侵犯。此外,某些教授为了追求个人利益,实施学术观点的近亲繁殖,在学术问题上高专政,顺之者亲,逆之者仇。
七 、被应试教育制度抛弃的人群
应试教育制度由来已久,而任何制度实质上都是一种社会选择和淘汰机制,并符合“适者生存”的基本原理。也就是说,有人能够适应应试教育制度,有人不能够适应应试教育制度,而前者的生存机会要比后者既多又好,那些不善于适应应试教育的人群往往被社会边缘化。
1 、贫困的人群,面对高昂的学费,失去了学习的机会,也就失去了创造新财富的能力,他们将因此而继续贫困下去,并被排斥在强势群体之外。与此同时,国家也失去了大批高智力的人才,因为在贫困群体里有许多高智商潜质的人,他们由于没有得到教育的机会,好的种子发不了芽,即使能够发芽也常常半途夭折。
2 、失学、厌学、逃学、辍学、离家出走、自杀的学生大有人在(国家应当及时公布上述数字),他们已经形成新的流浪群体,既危害自身及其家庭,也危害着整个社会的安定。
有必要指出的是,在所有厌学、逃学的学生中,除了贫困、家庭不合等原因外,相当多的人是因为不适应、不喜欢应试教育的教学方法,他们特别反感用考试分数、听不听话来区分好坏学生的评价标准,并经常采取厌学、逃学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反抗。
还需要指出的是,目前的应试教育制度,采用的是一刀切的办法,而不是应才施教,针对每一个人的不同情况,实施相应的教学方式。例如,儿童少年的年龄虽然相同或相近,但是他们的智力发展阶段却不尽相同,有的人记忆力发展的早一点,有的人理解力发育的慢一点,有的人先长个,有的人先长心眼。由于应试教育的评判标准特别强调记忆的好坏,因此表彰选拔的往往是那些死记硬背的学生,并把有创造力的学生排斥在好学生之外,甚至排斥到应试教育体系之外。
3 、随着我国大学数量的不断增加,在大学生越来越多的同时,高考落榜者也越来越多,他们的失落情绪也越来越强烈,对前途的茫然、对现实的不满已经成为社会不安定的重要因素。
4 、应试教育的大学生,既是受益者,也是受害者,众多的大学毕业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正是受应试教育害的一个证明。这是因为,应试教育的特点之一就是当事人的期待值特别高,上大学的目的,已经从学本事,异化成获得高社会地位。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大学毕业生,他们并没有学到真本事(一是教材脱离社会实际,二是教授没有真本事,三是学生混文凭不肯下力气学真本事,尽忙着给动物园的狗熊泼硫酸,或者偷情、怀孕、打胎,或者吃喝玩乐超前消费),因此也就难以实现自己所期待的高收入。此外,在现实社会中,大量的付出低、收入高的行业和职务,实际上是由权力来决定的,有学历没权力仍然是白搭。
八 、教育的目标=生存的知识、创造财富的知识、追求幸福的知识
说起来实在是既可笑又可悲,由于教育而导致社会分裂的这一切,仅仅是因为考试差了若干分,有时候甚至只是差了一分;而差的这几分,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根本就说明不了什么,对于社会来说也根本不具有“人才”与否的区别价值。
事实上,应试教育的弊端,许多人都或多或少认识到了,问题是我们该如何改革现行的应试教育体系和制度呢?
1 、首先应该重新制定正确的教育目标,这个目标就是让学习者获得生存的知识、创造财富的知识、追求幸福的知识。为此,我们有必要重新编写教材和课本,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发育阶段、不同地理环境、不同社会环境的学生,传授与之相适应的生存知识和能力(包括生活知识、卫生知识、法律知识、心理知识、自然环境生存知识、社会环境生存知识等等)、创造财富的知识和能力,以及追求幸福的知识和能力(参阅笔者《教育目标的重新表述》等文章)。
2 、实施全民终身教育制度,建立全民终身教育体系,任何人在任何年龄都可以选择自己需要的教育内容。与此同时,所有国民都有必要,根据国内外社会环境,接受相应的教育,例如国防教育、卫生教育、法律教育、善待同胞勇对外邦的教育。
3 、改革政府财政拨款制度,以及国家资金使用方向和比例,从经费上保证国家义务教育制度的实施。在没有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之前,削减不必要的政府开支(豪华装修办公楼,为大大小小官员购买更换豪华小汽车,以及形形色色的官员吃喝玩乐费)。
4 、同时发展政府办教育和民间办教育。对政府办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实施零税收、零利润原则,以确保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能够得到相应的教育和学习条件。对政府办的其它学校,实施低税收、低利润原则。对民办学校,实施低税收、低利润原则。实施低税收,是为了鼓励和发展教育;实施低利润,是为了遏制教育暴利,降低学习成本。
5 、发展多种学校形式,既要发展普通的传授知识型的学校,也要发展建立研究型的学校(目前北大的教育改革,就是在向研究型大学转变),以及生产型的学校、工作型的学校、体验型的学校、技能型的学校、松散型的学校、应急型的学校、灵活型的学校等等。
6 、改革政府和社会企事业的用人制度,不以文凭论英雄。
7 、重建社会评价体系。众所周知,人类是一种能够通过大脑进行自我选择发展方向的物种,而影响并决定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发展方向的重要因素就是评价体系(参阅笔者《卞和、玉人、楚王――关于社会评价体系的思考》、《论社会评判体系》等文)。
从这个角度来说,应试教育乃是一种培养考试机器的选择机制,把大量天真活泼的孩子变成了死记硬背的机器,把大量学生变成除了考试别的都不会的书呆子,用学历取代了能力,自学成材的人被剥夺了展示和使用才华的机会。
客观地说,目前流行的高考照顾分,以及各种加分因素,其中既有任意性,也有某种合理的成分。事实上,这也是对应试教育成绩分数的一种纠正或补充。这是因为,人才的成长和分化,既有时间上的(早熟、晚熟),也有领域上的(各有爱好,各有所长)。
有鉴于此,要想改革现行的考试方法,首先要改革现行的教育文凭体制。一种可以考虑的办法是,取消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的严格文凭制,对学生只记录其接受教育的课时(分科计算),完成多少学分的课程,以及其具有的生存能力、创造财富能力、追求幸福能力(在这里可以参考体育比赛的七项全能的计分方法,对不同的项目,给以相应的分值)。
综上所述,我国的教育,已经到了非彻底改革不可的程度了。再不彻底进行改革,教育部长就真的只能继续成为分裂部长了。
北京山海文化企划苑YN36-8600 重构(王红旗)2003年7月13日
信箱whqtpw@sohu.com
3 、教育改革要从改革教育入手――教育部应当改名为国民教学部
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兴旺,归根结底取决于人才。那么,人才又是从哪里来的呢?他们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伯乐看出来的,而是通过国民的教育、学习和实践才能够形成出来的。也就是说,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持久兴旺发达,主要取决于该国国民的教与学过程及其水平,它决定着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有着什么样的国民和民众。
从这个角度来说,教育改革要从改革教育入手,首先教育部要转变立场、观念和政策。为此,笔者建议将教育部更名为国民教学部,教育部长更名为国民教学部长,他的主要职责是推动落实国民教学,向国务院争取教育教学经费,并公正地用到全体国民身上,为全体国民终生教学服务。与此同时,他还要落实国家的义务教学责任,教学经费从大学向小学倾斜,从城市居民向农村居民倾斜,从经济发达地区向经济欠发达地区倾斜,切实保障所有的国民(包括进城打工者的子弟、贫困地区的儿童)都能够获得教育和学习的机会。
这是因为,“教育”这个词以及它所代表的教育行为,存在着某种偏颇性。事实上,所谓“教”是一种定向、单向传输知识的过程,它不但要强调师道尊严、无条件地推崇权威,而且本能地讨厌学生对内容提出质疑,从而不可避免地压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所谓“育”,实际上是在用既定课本的内容制成模子,试图把所有的学生铸成一模一样的人。显然,这种教育政策,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剥夺了学生学习的选择性,也限制了学生获得创造能力的机会,把学生变成了缺少想象力的机械的记忆存储器。
在这种教育方针的指导下,老师在课堂上灌输的是机械的知识或理念,或美其名曰“公认”的知识,不允许、不提倡学生去质疑已有的知识和理论,更不用说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探寻新的观点了。现有的考试方式,考的是记忆能力和重复知识的能力。与此同时,电视节目里的知识竞赛,绝大多数是在比谁的死记硬背的本事大,其潜移默化的导向副作用很坏,因为它严重遏制了国民的想象力和创新、创造的兴趣。
举例来说,对于一种流传甚广的说法“胎儿在子宫的羊水中,表明人类祖先来自海洋”,就很少有学生对其提出质疑。其实,对于这种现象,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去寻找不同的答案,例如这是为了避免引力对胎儿的不利作用,避免胎儿与子宫粘连在一起(胎生与卵生、蛹生不同,后者是与母体脱离的)。又如,《山海经》是中华民族的文明宝典,但是在我国的中学课本中却没有它的一席之地,仅仅因为曾经有某个权威否定它的文化价值。类似的例子很多,在介绍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时候,不提物理学界对其存在的争议(例如光速不变原理与光守恒原理的差异);在讲述达尔文进化论的自然选择理论时,不提生物可能存在着自我定向选择。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我国有必要把定向的知识传输,转变成双向的教学过程,实施教学三原则。所谓教学三原则,其一让每一个国民都成为受教育者和学习者,其二让每一个国民都成为义务教育工作者,其三让每一个受教育者和学习者都能够获得生存的知识、创造财富的知识和追求幸福的知识(包括能力)。事实上,抽象地谈什么提高学生的素质,是没有实质意义的,素质必须落实到具体的内容之上。不言而喻,只有那些善于生存、善于创造财富、善于追求幸福的国民,才是高素质的国民,由这样的国民构成的国家,才是伟大的可爱的欣欣向荣的国家。
有必要指出的是,在这里追求幸福乃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在笔者看来,幸福离不开“善待自己、善待生命、善待自然”的生存三原则。所谓善待自己,就是要尊重自己作为社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而要真正地善待自己,也就需要同时善待每一个社会成员,从而追求社会的诚信、平等和公正。所谓善待生命,就是尊重并维护地球上所有生物或其基因的生存权利,以及生物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所谓善待自然,就是自觉地约束人类的能力,或者约束人类能力使用的范围和程度,从而尽可能少做破坏大自然原本秩序的事情。因此,我国在制定国民教学目标的时候,有必要把生存三原则作为国民道德的基础。
北京山海文化企划苑AM26-1800 重构(王红旗) 2002年3月11日
4 、从教师节到师生节、教育节
教师而有教师节,是一种社会进步。如果继续进步的话,教师节不如提升为师生节,即这是老师与学生的共同节日。
首先,老师离不开学生,没有学生的老师,不仅不是好老师,而且也不能称之为老师。因此,老师过节,没有学生的份,反而会有一种顾影自怜的氛围。在这种情况下,将教师节改为师生节,老师与学生一起过节,岂不皆大欢喜!
其次,我国目前只有教师节,却没有学生节,而学生人口数量多达一二亿,显然这是不合理的(比下有余的是数亿农民,他们不仅没有自己的节日,而且也没有自己的职业行会,学生好歹还有学生会呢)。因此,为学生设立学生节,在情、理、德、法之中。不过,眼下立即为学生设立学生节,恐怕并不现实。有鉴于此,退而求其次,学生沾老师的光,将学生节与教师节合并为师生节,老师们应当不会反对吧?
第三,师生一同过节,有利于师生相互沟通,而这种师生间的沟通,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心理成长,而且也有利于老师的心理健康。老师也是人,也会有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诸如小心眼、偏心眼,把自己的问题敞开给学生,无疑会拉进老师与学生的距离。
第四,绝大多数老师,都曾经是学生,而且许多现任的教师同时也在继续学习、继续当学生。从这个角度来说,目前过教师节的人,其身份往往又是学生。也就是说,有不少学生已经在享受教师节了。事实上,师生互换角色,是一种非常好的现象,教师业的鼻祖孔夫子就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今天的教师为什么不能当学生呢?行人都能当孔子的老师,今天的学生又为什么不能当教师的老师呢?对于一个现代化的社会来说,老师当学生的学生,官员当国民的学生,乃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其实,无论是教师节,还是师生节,其核心内容不仅仅是关注教师的权益或学生的权益(这些问题应当随时解决,而不应当堆积到教师节这一天再浮光掠影式地解决一二),更重要的内容是对我国的教育状况进行总结、评判和反思。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师节或师生节,实际上应当是教育节。
那么中国的教育存在哪些问题呢?一是政府对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投入长期严重不足,致使国家存在着数以百万计千万计的失学儿童和青少年。二是教师的综合素质偏低,主要表现在编写的教材内容既僵化而又投机取巧(与政府的教育政策的僵化教条不无关系,也与社会评判体系的维分论有关)、授课呆板、心理素质问题不少,职业道德水准参差不齐(中小学课本里应当有一节专门讲述老师应当遵守的道德行为,要让学生知道如何要求老师遵守其职业道德;与此同时,还要有一节课文,专门讲述学生受到老师不公正待遇或人身侵犯时,可以采取的自我保护的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
其实,所谓“教师”,这个词汇已经包含着“教育老师”的内容。那么该如何教育老师呢?这恐怕要从批判韩愈的《师说》说起,这是因为唐代大学者大文学家大教育家韩愈,撰写的论文《师说》对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影响,中央电视台的科技频道(10频道)的“百家讲坛”专栏的题首词即《师说》的一句话“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但是,韩愈的观点是不正确的,或者至少是不全面的,因为他把师者定义为传授已有知识的人,并且把师者传授的知识当成唯一的标准答案。尤其有问题的是所谓“解惑”,其作用是把学生提出的疑问或新问题,千方百计地纳入到或封闭在已有的知识体系之内。这样一来,韩愈的教育学主张,不仅压抑了师者的创新精神,也压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不仅剥夺了师者的创新权力,也剥夺了学生的创新权力。结果是被这样的老师按照这样的教育学思想所教出的学生,其原有的七魂差不多已被摄去三四魂,诸如好奇心、独立思考、创造欲、怀疑精神,基本上被打压得丢盔卸甲再也成不了气候。
在这种情况下,长期以来,在中国很少能够看到老师与学生一起去突破旧有的知识体系,一起去探索新的知识、寻求新的解释、追求新的解决问题的技术和方法。如果说中国自唐代领先世界,而以后开始逐渐停步不前,韩愈《师说》传布的有严重缺陷的压抑创新行为的教育学思想,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负面因素(其他因素包括宋代理学对人性的压抑,清代文字狱对民主思想的禁锢等)。不过,责任不仅在韩愈,更在于后人没有提出更好的教育思想。
遗憾的是,今天我国教育界的教育学思想及其教育政策和教学实践,仍然存在着严重的忽视或排斥创新思维的现象,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例如教学内容的单一化(即只传授某一种被认为是正确的观点,而不介绍不讨论该观点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其他观点又是如何说的),学术的私有化,学问的封闭化,学术的近亲繁衍,教师或学术权威热衷于或本能地排斥异己的新观点。
例如,笔者前几年出版了一部《追寻远古的信息》(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该书指出远古神话传说是那个时代所能找到的最好的信息载体,记录着那个时代的自然环境信息和社会活动信息。北京某大学的大学生拿着笔者的书与老师、教授辩论,双方争得脸红脖子粗,最后教授只好说不管怎么样都要继续坚持自己的学术观点(神话传说都是文学虚构,是人类幼年的幻想)。显然,这位教师把自己的角色搞错了,他的责任应当是向学生传授有关的尽可能多的知识(特别是新观点),而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自己的观点。
不幸的是,在我国远远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有勇气或都有兴趣与老师进行争论,绝大多数学生为了得到老师的欢心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种种利害关系,不得不或者已经习惯了接受教师的学术观点,而放弃自己的独立思考。这种被驯化了的“师养”学生,无论他们是中学生、大学生,还是硕士、博士、博士后,一旦见到课本上没有的或者导师没有讲授过的观点,往往会出于本能地感到浑身的不自在,甚至会义不容辞地攻击那些与自己老师观点不一致的观点,这种情况在BBS上屡见不鲜(因为BBS上的新观点更多)。
在笔者看来,一个国家的政府所制定的教育政策、教育学的指导思想,以及教育的主要标的,可以归纳为教育三原则,即向全体国民(包括通常所说的老师和学生)传授生存的知识、创造财富的知识、追求幸福的知识,这些知识应当不断更新并多样化。为此,我国使用的课本、教材,以及学校、老师都应当遵守上述教育三原则。
与此同时,我国政府有责任为全体国民提供终身教育服务,使所有的国民都能够及时更新生存的知识、创造财富的知识、追求并获得幸福的知识。当然,这需要政府投入相当的资金和财力,令人欣慰的是,我国的财力已经能够支付这样的教育投入。令人遗憾的是,不少政府官员往往乐衷于把豪华的办公楼、高档的小轿车、自己给自己不断加薪提高待遇等事项的开销排在教育经费的前面。或许,教育节的设立,有助于改变这样的官员在花老百姓钱时的先后次序。
北京山海文化企划苑AM61-3200 重构(王红旗)2002/8/31
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变成社会的人
5 、教育面前人人平等
许多人都喜欢说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但是未必对这句话进行过深入的思考。在笔者看来,这句话的核心是人人都有寻找真理的平等权利,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凌驾于真理之上。不过,这句话也存在一个问题,即真理是什么?它实际上是一个非常不确定的概念,而且不象科学那样能够有一种客观的标准或通过实验来证实。此外,认识真理和获得真理,需要许多条件,其中最重要的社会条件包括教育面前人人平等和信息面前人人平等。
许多人也喜欢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因为这意味着没有人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但是这句话是否成立则需要一个前提,即这个法律本身是平等的公正的;一般来说,只有当每一个人或者他们的委托人都能够平等地参与法律(包括行政法规)的制定时,这个法律才有可能是公正的。即使法律本身是平等的公正的,它能否成为现实,仍然需要许多条件,其中最重要的社会条件包括教育面前人人平等和信息面前人人平等。
除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之外,笔者认为政府面前人人平等、科学面前人人平等、艺术面前人人平等、生存面前人人平等、财富面前人人平等,同样是维系和保障人类社会健康发展所必要的基本观念和管理措施。但是,它们能否正常发挥作用,其前提都在于能否实施教育面前人人平等和信息面前人人平等,因为教育能够使人获得相应的知识,信息能够使人进行相应的评判。
事实上,人之所以成为人,是通过教育来完成的。没有教育,那么一个人就只能是动物的人,而不能转化成社会的人,或者不能完全转化成为适应社会生存的人。俗话说“子不教,父(母)之过”,意思是父母承担着对子女进行教育的责任和义务。所谓教育面前人人平等,在家庭范围内,即每一个子女都有从父母那里获得教育的平等权利,这种权利不应当随父母的婚姻关系变化而改变。
从社会角度来说,教育面前人人平等的主要责任在于每一个国家的政府。对于一个称职的政府来说,它必须为每一个公民提供相当程度的义务教育。当一个家庭的父母没有能力对子女提供教育的时候,这些儿童的教育也应当由政府来承担(如果父母不履行对子女的义务教育,那么政府可以通过法律途径强行其履行这项义务);与此同时,政府也应当反思教育投入是否不足、学费是否超过当地居民的承受能力。也就是说,一个称职的政府,决不会允许在它的行政管辖范围内出现失学儿童的现象。
所谓政府对公民提供相当程度的义务教育,这个“相当程度”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家的财力有关。对于现阶段的中国来说,即政府要为公民提供9年义务教育(该指标应当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而提高),以使每一个公民都能够通过这种教育来获得基本的生存知识(卫生知识、安全知识、法律知识、自救与救助他人的知识等等),基本的创造财富知识(基础的认识自然和社会的知识,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以及什么是财富、如何使用财富、如何创造财富、如何分配财富等等),基本的追求幸福知识(包括如何选择确定自己的生存目的和生存乐趣,如何建立美满的婚姻家庭,以及为了自己的幸福所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显然,如果一个政府能够为每一个公民提供上述知识,那么这个国家就会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国家,而且也是一个幸福的国家,没有或很少有犯罪的国家。道理并不复杂,如果每一个人都有生存的知识,那么人们就会尊重生命、爱惜生命、善于保护生命,也就很少有人会死于非命。如果每一个人都有创造财富的知识,那么这个社会和国家就会拥有相应的财富(前提是创造财富者能够获得较多的财富)。如果每一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知识,那么获得幸福的人也就会越来越多,而且社会的治安也会令人满意;这是因为,拥有生存知识的人、同时又拥有创造财富知识的人,而且懂得如何去追求真正的幸福时,几乎没有任何理由再去干非法的事情。
那么,应当如何具体地落实教育面前人人平等呢?第一,父母要履行对未成年子女进行义务教育的责任。第二,当父母不能履行对子女的教育责任和义务时,政府和社会要承担对这些未成年人的教育责任和义务;其主要责任是政府,社会其它人或法人也应当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提供帮助。第三,未成年人有义务接受相应的教育。第四,当未成年人接受并完成9年义务教育后,如果他(她)愿意继续求学以获得更高程度的教育,家庭、政府、社会都应当支持他们的继续求学愿望;所需费用除了家庭、政府、社会自愿支付的部分外,其余部分由求学人自筹,筹集的方法包括勤工俭学(政府和社会应当提供相应的条件)和申请政府助学贷款,以及其它的合法形式。第五,政府有责任为保障每一个公民获得教育提供相应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并鼓励社会力量从事教育活动;同时应当坚持学费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公民的收入相匹配的原则。第六,在有相当数量失学儿童的地方,该政府及其官员的行政费用有必要严格审议,并禁止建设豪华办公楼、禁止豪华装修、禁止使用豪华或高档次的小汽车等设备,以确保教育经费的投入。第七,国家与社会应当支持成年人的继续教育,并提供相应的条件。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教育的民族,早在2500年前孔子就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今天已经是21世纪了,教育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应当首先成为政府的信念。事实上,当前的中国政府就提出了科教兴国为本届政府主要施政内容的主张。但是,教育兴国不能变成一句戏言,不能变成口惠而实不至。现在,全国人大、全国政协正在审议政府预算,那么这一届政府提出的教育经费预算额,能够实现教育面前人人平等的要求吗?如果不能够满足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或者不能较大幅度地改善教育的落后现状,那么这样的教育经费预算,应当被批准吗?
北京山海文化企划苑AS35-2400 重构(王红旗)2001年3月11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