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996|回复: 5

[转帖]程国栋:“十年一剑”与“一年十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3-15 18:29: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3月12日晴
    10天的政协会讨论了许多重大问题,但还有一个小问题,事小却很关键的没有提及:怎样保证科研人员做研究的时间和精力。
    科学研究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需要足够的时间,以上下求索;需要集中的心智,以入木三分。鲁迅曾说过:哪里有什么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了工作上。文革前提倡“安、钻、迷”;1978年科学的春天来临,小平同志号召科研人员用7/7的时间搞科研,这些都是十分明智之举。但现在的科研人员、特别是尖子们,肩负着太多的课题、荣誉和职位,步履维艰,怎么能赶得上飞速发展的科学前沿。科研尖子们花去很多时间应酬、开会和行使权力,剩下已经不太多的时间还要争取课题,应付各种评估,课题来不及做,就转交给手下的人代劳。其结果是由二流人才做出的、多数是二流水平的成果。我们的科研水平上不去,原因之一就是研究人员用于研究的时间少了,精力分散了。对于专注于科研的人来说,更是“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千万不要太多占用他们的时间。
    科研有它自己的规律,需要厚积薄发,“十年铸一剑”。但我们的科研管理却太急于求成,总想立竿见影,今年给了经费,明年就要见到闪光点;频繁的检查、评估;还把成果与待遇紧紧地捆在一起。结果“逼良为娼”,多数科研人员不得不跟着指挥棒转,于是就有了太多的“突破”、“发现”、“国际领先”,学术界也因此浮躁起来。殊不知,治大国如烹小鲜,科研管理也应同此理,老是把锅里的鱼翻来覆去,检查是否熟了,其结果只会把鱼煎烂。
    衡量科研成果应该按质量,而不是单单凭数量。有哲人说过:鹰有时比鸡还飞得低,但鸡永远飞不了鹰那么高。法国研究体细胞克隆兔的研究组在克隆兔诞生前6年的艰苦工作中,该组主要科学家没有发表过一篇论文。而我们的科研管理却热衷于以SCI数量论英雄,导致研究人员“一年磨十剑”,结果却是原创性的成果少,能达到国家一等奖的成果少,学术水平能跻身国际前沿的顶尖人物少,中国成为发表文章的大国,却不是学术、科技强国。
发表于 2004-3-27 17:03:03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程国栋:“十年一剑”与“一年十剑”

自然科学基金申请 介绍会上,主讲人也谈到这个问题,
说甚至有人说
SCI

Stupid Chinese Idea
发表于 2004-5-30 15:43:31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程国栋:“十年一剑”与“一年十剑”

太精彩了,加分
发表于 2004-6-1 12:05:36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程国栋:“十年一剑”与“一年十剑”

前几天看到上海科协一个老先生(好象姓沈,名字不记得了)谈到我们国内为什么不能出一流科学家的问题,他的观点是:现在很多青年科研人员在科研工作中刚刚做出一点成绩,马上就会受到上级领导的重视,于是被加官进爵走上领导岗位,然后就是每天忙于管理,逐渐远离科研活动,最终结果必然是才华泯灭。沈老先生现身说法,说他自己原来就是搞基础物理的,当时的科研成绩还算不错,后来被拉到领导岗位上以后,他就已经知道自己的科学生涯在那个时候起已经结束了。
不过我觉得科研人员被拉上领导岗位一方面有领导意图在里面,另一方面也是现在官本位的社会环境使然:现在的青年科研人员的经济压力都很大,比如买房、子女教育都需要钱,而现在的社会现实是只要当上官有了权力,这些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也就难怪青年科研人员中有那么多人热衷于当官。
再说拉课题这件事,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兄弟来给我们做讲座时曾经强调青年科研人员要注意加强同行之间的交流,比如可以多参加一些会议,至少在同行间混个脸熟,这样在同行评议的过程中比较容易通过。我们单位的老先生在谈到课题申请时还传授我们一个技巧,就是在申请书上国外工作可以写的不详细,国内的工作一定要面面俱到,不然评审专家如果在你的申请书中看不到自己的工作,就会觉得自己没有受到尊重,从而给你打低分。他们的话可以说是苦口婆心,但是这里面反映出的一个问题就是,课题评审不是以idea为唯一标准,甚至不是主要标准,而是以人际关系为主要标准的。当然我们中国人是最讲人情的,这没什么不对,但是如果一个科研项目能否立项获得资助是以人情为指向的,那么必然有很多好的项目没有机会得到资助,这是很可怕的事情。现在大家都知道我们国家paper发的多,原创性的工作少,如果我们的科研经费的流向还是现在这种状况的话,国内科研的整体状况是不会有太大改变的。
发表于 2004-6-2 04:59:15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程国栋:“十年一剑”与“一年十剑”

我觉得大家都认识到这些问题, 但解决这些问题的环境不存在
如果给官当, 大部分还是会出当的
等当上了, 也可以说一说这些面子上的话了, 什么科研要专心啊之类的
[转载]
中新网5月18日电 中科院沈文庆院士日前在此间一公开场合表示,过早给科研人员委以“官职”制约了中国科学大师的诞生。他说,现在科技界“封官”的做法已经形成惯例,青年科学家们成果一出就立即被委以各种“管理重任”,很多具有世界科学大师潜质的年轻人都过早被埋没了。 【八阕opYard.Org】
  
  香港文汇报报道,沈文庆曾经多年从事核物理研究,如今身兼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副主任、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长、上海市科协主席等数职。日前,他在参加上海国际科普论坛时坦言,当他接受这些职务时,他就知道自己的科学生涯结束了。
  
  沈文庆说,科学大师的产生需要宽松的科研环境,不能给科研人员过分强大的出成果、发文章的压力,更需要给他们更多的时间和单纯的环境。他表示,并不是说科研人员当官不好,而是现在几乎100%的杰出科学家都被“封官”,这就显得极不正常。而科学研究容不得半点名利虚荣,要成为科学大师更是要耐得住寂寞。
  
  三百科学大师中国只占三人
  
  目前的中国科技界缺乏大师级人物。不久之前由英国出版的《科学大师》科普读本就是一个证明。书中罗列了包括爱因斯坦等在内的300多位对科学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入选的中国人只有3名
发表于 2004-8-28 15:51:31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程国栋:“十年一剑”与“一年十剑”

学而优则仕!
几千年的传统,
别指望三五十年可以改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