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872|回复: 0

投石问“路”,取经有“道” ——2010风机行业企业文化调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9 10:28: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夹缝中求存

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民企研究中心民企治理专家曾水良坦言,现在许多企业都放松了对主业的精耕细作,而转投利润丰厚的房地产和矿产行业。然而,这毕竟也是大多数中国的中小企业在夹缝中的一个“无奈”之举。
“当上游领域被垄断控制之后,下游的利润空间和成长空间其实已被彻底钳制,近期以来,在中国民营实业界四处弥漫着颓废和投机的气息。”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评论中的一句话道出了中小企业发展的艰难。
现在中小企业所面临的困难,确切的说是从2006年年底开始的,中小企业在融资,进出口,市场占有等多方面都不同程度都存在着问题。在《中国中小企业生存现状调查报告2009精华版》更是直接指出:“客户资源少,推广难以有效接触目标客户是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

投石问“路”

那么首先我们要来解决的就是这个最大问题。事实上,中国的中小企业虽在夹缝求存,毕竟不是“山穷水尽”,未必“疑无路”,既然遭遇问题,还是首应寻找对策。所谓的对策并非凭空臆造,我们尽可以“投石问路”。这回让我们首先看看作为企业翘楚的海尔企业,以此“石”问问他“路”。
中国著名企业家张瑞敏在’99《财富》论坛前夕对媒体记者分析海尔经验时说:“海尔过去的成功是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成功。企业发展的灵魂是企业文化,而企业文化最核心的内容应该是价值观。而海尔文化的核心正在于“创新”,它以观念创新为先导、以战略创新为方向、以组织创新为保障、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以市场创新为目标,伴随着海尔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从中国走向世界,海尔文化本身也在不断创新、发展。
与其相比,国内中小企业在文化产业形象塑造部分显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也是金融危机过后中小企业表现出“客户资源少,目标客户难以有效接触”这一问题的很大一个动因。

取经有“道”

在众多文化导向不明显甚至缺乏文化标签的中小企业中,来自风机行业的上海诺地乐通用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又名“英飞风机”)无疑是个例外。在该企业的网页上,我们可以看到备受推崇的四字——青年文化。这似乎也是该企业所秉承的领头文化,那么我们不禁要问:青年文化的核心内涵是什么?它与“英飞风机”本身的实际运作又存在着哪些关联?
“英飞风机”的企业文化是英飞组织在长期实践和总结的基础上,经过思考和提炼而成的, 原创的,符合本身特征的企业文化。具体六大基本特征表现在:进取文化,远见文化,勤奋文化,创新文化,学习文化,先导文化等六大部分。通过及时借鉴大型企业的文化内涵,及时品读其文化的核心价值,上海诺地乐公司围绕创新文化及其自身发展确立了一个实在的核心概念——自主研发。

文化既然作为企业价值实践的“无形推手”,在“青年文化”与“自主研发”的引导下,“英飞风机”也将这种文化投入其制度管理及实际运作中,确立了企业的社会使命,产品使命和经济使命。截至到目前,上海诺地乐公司以其精湛的工艺和先进的管理理念,为全球出色完成了4000多个项目,其中包括许多世界500强和国内知名企业。除此之外,该企业还成功获得上海世博订单,纵观几年发展,上海诺地乐已经在能源、石化、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电子、轻工业等行业享有盛誉,在全国各地设计院知名度也是非常之高。在该企业成功运营实践的背后,不可不说,明确的文化走向及核心理念在起“隐形”作用。

他山之“石”,以何投我?

“企业做得越大,竞争压力也会越大,在不同层级市场上遭遇的竞争对手也越来越强劲。”曾水良认为,在公平的竞争环境下,中小企业应更有作为。但资金、市场、管理模式、企业文化、人才培养、行业属性等一系列问题互相牵连,又令众多中小企业难以逾越发展的“天花板”。 “英飞风机”在这一“险滩”中仍顺利前行,最大的诀窍在于其对自身企业文化的注重。
由“英飞风机”的成功实践我们可以找到某些解答——文化对一个企业在制度,运作上的决定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