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136|回复: 14

丘成桐:说中国学生基础好,是自我麻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5-26 07:47: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些观点被普遍认同:中国学生与同龄的美国孩子相比,基础知识要扎实得多,只是创新能力差一些。但国际数学大师丘成桐在接受《中国青年报》的专访时对这种观点进行否定,他说,“这都是多少年来可怕的自我麻醉!我不认为中国学生的基础知识学得有多好!”

  丘成桐是在国际上非常有影响的数学家之一,他在29岁时就攻克几何学上的难题“卡比拉猜想”,轰动国际数学界,因此在1982年获得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菲尔兹奖。他迄今惟一获得该奖的华人。

  “美国最好的学生真是好得不得了。”丘成桐说,应该这样比较,不管是美国,还是中国,能进他所就职的哈佛大学的学生都应该是这两个国家最好的学生。而两类最优秀的人相比,美国学生的基础知识绝对不会逊色于中国学生,相反是要强很多。

  据悉,中国教育界和社会上还有这种说法,认为中国的中小学生要比美国的学生数理化知识学得多,比如,在某个年龄段,中国孩子加、减、乘、除的混合运算已经学得滚瓜烂熟,但美国孩子加减法还做得磕磕绊绊。

  但丘成桐却说,“这也是错的,在美国比较好的中小学校里,中国学生念的功课,他们也都是要学的,而且学得很灵活,绝对不是像中国那样填鸭式地教。一些好的学校,十一、十二年级学生的微积分已经做得非常漂亮,但听说国内不是所有的高中生都学微积分。”

  丘成桐还在一些演讲里反复强调:对于中小学生来说,语言、数学、写作是三门最重要的功课。

  他说:西方的教育,从小学开始就训练小孩子的表达能力,无论语言和文字的技巧都得到良好的训练。一般来讲,受过这种训练的孩子都能够毫无困难地在集会中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科研的成果,因此他们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发挥自己的意见而得到老师跟同学的重视。我们常常讲,中国的学生为什么到了美国念研究院,讨论的时候比不上国外的学生,我想这是他们从小训练出来的一个结果。

  除了语言以外,推理是西方教育很重要的一环,因此数学是中学和大学最受重视的一门学科。欧氏几何定理不见得对社会有直接贡献,可是它的推理方式却是最有效的逻辑训练。以前,美国主要的大学非常看重两门学科,一个是语言,一个是数学。语言和数学不能够得到高分的话,他们基本上不会考虑接受你做他的大学生。最近还加了一个写作的能力,三门,语言、数学和写作,这三点是美国所有名校最重视的训练。

  很多美国中小学还加上基础的法律训练。懂得法律和遵守法律是现代国民应有的知识和操守。

  丘教授还认为,美国小孩的用功并不比中国学生差:

  一般来讲,美国中小学鼓励学生交流。初中二年级以前,美国的中小学都比较鼓励小孩子发挥所长,让他尽量去博物馆走走,去运动场上玩玩。我们中国有的教育家因此以为,美国的中小学生不行,比不上中国。事实上,到了初三、高一以后,美国小孩的用功并不比中国的学生差。他们不用考试来训练学生,也很注重他们的基本能力。我们看到很多好的美国小孩,他们到了高中一年级或二年级才开始发挥热情,拼命去念书。到了大学以后,他们不会觉得学问是枯燥的。美国的名校我去过好几个,在念理科重要的学科的时候,他们很用功,花的功夫绝对不会少,往往是念书念到两三点钟才睡觉。而中国很多小孩经过小学和中学沉重的考试冲击以后,丧失了追求学问的兴趣和热情,这是很可惜的。

  在接受专访之前,丘成桐在微软亚洲研究院举办的“21世纪的计算”论坛上做了演讲,北京高校有2500多名爱好计算的学生聆听了他的演讲。当学生们问他怎样才能成为数学大师时,丘先生回答:“我研究了30多年数学,对自己在数学基础上要求很严,希望能够尽量将自己的基础打好。打好基础才能游刃有余。”

  也有人不同意丘成桐的观点,“国内参加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孩子多厉害呀,连着多年占据金牌霸主的地位。美国孩子能行吗?”

  其实这些讨论已经出现在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当时就有学界专家告诫,别被“奥赛”的光环蒙蔽。中国之所以能在数学“奥赛”上年年丰收,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选手都是层层选拔的,并在赛前经过了严格的强化训练。在国外,参加“奥赛”是自由的,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重视,组织得这么好。在中国,各种“奥赛”都带有明显的应试教育痕迹,不再是培养兴趣的活动。

发表于 2015-5-26 13:23:43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微信群里也有老师转发丘成桐先生的一篇文章,转过来给网友们看看: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丘成桐:国内本科教育怪象繁多 中国科技至少要倒退20年

  以目前的本科教育模式,国内不可能培养出一流人才。中国大学生的基础水平,尤其是修养和学风在下降,哈佛毕业生的论文水平比国内有些院士的文章都好。如果不重视学风建设,中国科技至少后退20年

  基础教育不扎实,不可能培养出一流人才

  “如果不重视基础教育,以目前的本科教育模式,国内不可能培养出一流人才。”8月6日,数学大师丘成桐在北京接受记者专访时,开门见山道出了他的隐忧。

  作为目前华人数学界的领袖人物,丘成桐先生不仅在学术上造诣深厚,而且十分关注国内数学人才的培养。他所在的哈佛大学近年来频繁接触国内大学及大学生,对于两国高等院校的差距,丘先生当然最有发言权。然而,通过和国内学校的直接接触,丘成桐却抛出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结论:“这些年,中国大学的基础教育存在很多问题,大学生的基础水平,尤其是修养和学风在下降。”“有人说中国的基础教育不比美国差。但是在实践中我发现,国内大学的教育水平并非人们想象得那么高,美国的大学教育比中国好得多。研究生教育美国比中国好得更多。”

  他举例说明:哈佛大学理学院每年大约招收20名念理科的中国留学生。“这些都是中国最好的学生,多数来自北大这些名校。”但是从学习成绩来看,在和其他国籍学生的比较中,“很难看出这些国内来的学生毕业成绩比来自其他国籍的学生成绩好得多。”

  3年前,丘成桐招收了两个来自北大的留学生。可是这两个学生来到哈佛以后,一个学生连续三次没有通过考试,学校建议这名学生重新再念本科,还是不行,最后只好离开。另一个学生“考得也不好”,经过努力以后大有改进。

  “我每年都会收到很多国内学生的推荐信。后来发现有很多是假的,是学生自己写了推荐信,然后请教授签个名,许多教授很不负责。”

  而且,他接触到的很多中国学生十分骄傲,又不愿意用功,令他很失望。丘成桐说,10多年前,来哈佛念书的中国学生至少考试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近年来这种情况 也发生了变化。“从前中国来的学生至少考试成绩在班级里占到前1/3位置,但是这些年顶多排在后1/3。当然也有好的,但是整体而言,平均水平下降了。有 些甚至在国内是奥运数学比赛第一,但刚进来成绩也不好,经过重新训练才有好转。”

  这位经验丰富的数学大师认为:这些现象都表明,是本科出了问题,学生本科没有念好。“做学问的修养等基本问题都没有得到应有的训练,而且还不用功。归根结底是本科教育不扎实。”

  怪现象1:名教授不带本科生

  丘 成桐尖锐地指出:他发现国内高校一些“怪现象”:一些所谓的“名教授”不花时间参与本科教学。他以美国哈佛大学为例介绍,哈佛的教授数量比国内大学要少很多,数学系也就是十七八个正式教授。但是数学系每年都要开会一到两次,研究讨论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学习进度,教授会花很多功夫去培养本科生。比如数学系的本科生,一年级就会根据学生情况划分不同水平,选择最好的学生去重点培养,当本科生毕业的时候,一般就会有2到3个毕业生的学术论文可以登载在第一流的杂志 上。“论文水平比北京大学的教授还好。”丘成桐说。

  国内名校的教授又是怎么和本科生打交道的呢?

  丘成桐介绍:大概在1998年,国内有一个学生申请到哈佛大学念书,申请表上写明自己学问很高,推荐信说他是北京大学最好的学生,丘先生当时看到申请表,想既然学生这么好,来北京时就亲自和他面对面谈。结果在和北京大学20多个资深的教授座谈时,这20多个教数学的教授没有一个知道这名学生。“我还以为自己搞错了。后来有一名助理教授证实,的确有这个学生。”

  “看得出来,最好的学生,20多个教授居然都没有见过。表示所谓大教授从来不参与本科生教学。”后来那个学生因为念书思路视野十分狭窄,只是考试成绩好,丘先生并没有接收他。

  丘成桐认为,教授不带本科生,并非因为国内师资力量紧张。他介绍,在美国的大学,比如数学系的教授20名左右,而北大数学院的教授则大概在100多个,是美国的4到5倍,哈佛学生6400多人,北大有学生1万多人。如果按照比例,国内应该有条件让教授带本科生,提高教学质量。

  为什么那些“名教授”没有时间塌实做学问?

  丘成桐先生一语道破:“现在名校教授花时间不是在学术上。有些人首先到海外弄好处,捞金钱加荣誉,让外国人来评价自己,一年有3个月到5个月在国外‘走 穴’。不管这个教授有没有能力,评博士点,自然基金会,甚至评某某大学这些活动都有他们的身影,至少1/3的时间用在学术交易和拉票。算起来,2/3是非 学术生活。当然不愿意做学问了。”

  怪现象2:一个导师带30个研究生

  另一个让丘成桐先生感到困惑的现象是:现在国内有的教授,一个人居然带30个研究生。

  “这样怎么保证教学质量?即便在哈佛这样的世界名校,一个教授一般带五六个学生已经很多了。国内这种做法是典型的讲量不讲质。质量粗糙,怎么可能搞好研究?

  “老师自己的水平都不够,居然带30多个学生?真是糟糕!许多学生认为不用念书就可以做博士,博士论文抄抄写写,怎么可以?这样下去很危险。”

  前不久在和人大附中学生交流之后,丘成桐还迫切感到中学也存在这样的问题。“目前国内很多城市中学一班有80个学生,这么多学生老师怎么能教好?不可想象。”他说,美国稍微好点的学校一个班一般不过是20多个学生。

  丘成桐记忆深刻的一件事是:“大概4年前,有一个北大博士毕业写信给我,认为自己博士论文很好,希望到哈佛做教授,前后来了3次信,后来知道这人是国内某院 士的学生,但我发现他的博士论文是至少70年前大家就熟悉的结果。他的论文水平也就相当于香港中文大学毕业生的水平。连香港中文大学学士的水平都不够,更不要讲哈佛了。但是对这个学生北大吹得很厉害,说他21岁就拿了博士,是个天才。但是我发现他的论文水平很低,所以坚持没有收他。”让丘成桐意想不到的是,“现在听说北大已经提升这个学生做了教授。这种事让真正做学问的人真的很失望。”

  丘成桐认为,不重视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直接后果是,形成恶性循环,使整体水平慢慢压下来。“教育是长远的事情,基本的东西没有掌握,就根本没有前途。”说起这些,他十分着急。

  为此,丘成桐在浙江大学成立了数学英才班,就是希望用先进的数学教学方法,比如采用了美国大学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来培养中国学生扎实的基础能力。“选用美国的方法教并不是崇洋媚外。数学教学是没有国界的,我一定用最好的方法教中国学生。”

  国内学术风气堪忧

  在近年来和国内学术机构打交道的过程中,更让丘成桐忧心忡忡的是:国内学术风气已经到了必须整治不可的时候。

  “学风很糟糕,我呼吁一下,如果不重视这个问题,中国科技的发展至少退后20年,如果这些基础教育不重视,问题越积越多,以后会更难。”丘成桐认为,导致教育重量不重质的原因,就是有些高校和主管部门喜欢用“文革”“亩产万斤”的形式作为工作成绩向上汇报,却完全不考虑教育的真正使命。

  为了说明整个问题的严重,丘成桐专门讲述了两个他亲身经历的例子。

  “在数学界有一个很重要的数学猜想,100多年没有一个数学家不想解开它,非常重要。一个朋友在我的建议下做了很重要的第一步。1995年,我感觉时机成熟, 可以再沿着已有的方向,做出有史以来第一流的成果,于是拿到中国办了一个讨论班。这个讨论班是开放式的,吸引了很多青年学者。但是后来有些参加的教授自己不想做了,因为他们考虑假如做这个事情,写文章时间就少了,而每一年写论文,创造多少文章才是他们关心的,做这种费力的事情他们觉得划不来。尽管当时有很 多年轻的博士后很想念这个东西,这些教授还是不准学生继续做这个研究,怕论文数量不够。最后甚至硬性干预。自己没有学问也没有冲劲,还不允许年轻人做。最 后这个本来很有希望的征服猜想的计划不了了之。”

  于是,丘成桐又找到广东中山大学数学院朱院长继续做这个研究。朱做出了很好的成绩。“结果又惹恼了当时反对做这个事情的一些人,对朱很不满意。 2002年在陈省身先生和我倡议召开的世界数学大会上,大会给中国数学机构一些45分钟的演讲名额,结果他们自己定的名单全部是北京的,还有一个是上海的。其实就像奥林匹克100米比赛,朱的成绩当时是有目共睹的,但就是不容许其他地方有好处。”

  还有一件事更让丘成桐耿耿于怀。

  “我的一个学生,现在做了院士,刚毕业的时候不错,以后一塌煳涂,错了不愿意改,出错的文章现在还挂在网上,表示他的成绩。

  “这个人现在既是国内引进人才,又是院士,基金会什么都管,平时许多人都怕他,他的固定职位在国外,却作为引进人才,一年至少给他100万薪水,还不包括经费。但是他在好几个地方任教,有的年轻人学问比他好,但是薪水不到他的1/20,在海外名校,比如哈佛如果在9个月的授课时间里教授兼职是违法的,必须全职,但是这个人却兼了很多职。这个人做学生时还是不错,现在学问只是二流,他在国外拿的奖都是在我的帮助和指导下取得的,国内高校引进人才,给他大笔资 金,可他全世界走,来一个月到三个月不等,行踪不定。

  “而且严重的是,把我十几年前的文章,基本上改头换面,又据为己有,这种学风无疑误导很多学生,因为看到不用花太多时间就可以做院士。我批评他,这个人还说我荒唐可笑。真是不道德。”丘成桐介绍,当年他花了很多功夫培养这个学生,“连我的儿子也没有下这么大功夫。太太都说我过分。”毕业那几年,哈佛一位名教授告诉丘成桐,这个学生抄袭他的论文,出于保护年轻学生的目的,丘成桐并没有深究。结果愈演愈烈。

  丘先生说,这个人不光彩的记录还有很多,比如有年轻学者的文章,他看到不错,就要求把自己的名字放在真正作者的前面,如果不从,在国内就恐吓说,以后不给你研究经费,在国外则恐吓说写很差的介绍信,让作者找不到工作,导致很多搞学问的人很怕他。

  “听说国内很多人怕他。学风坏到了这个地步,作为这个人的老师,我再不讲话,其他学者就不敢做事了。我有义务来澄清。”

  还是这个人,在国际杂志上的一篇论文出了错,当时恰好有国内两个访问学者到丘成桐那里去,丘先生让他们解决这个错误,两个礼拜时间,进展很好,但是当丘先生说这是那个人的文章出现的问题时,“两个访问学者吓了一跳,再也不敢做了,害怕那个人打击他。你看,现在的学风有多糟糕!”

  我们应该学习陈省身先生的学风

  学风方面,身为数学大师陈省身的高徒,至今丘成桐仍然对恩师的学风赞不绝口,认为那才是做学问者应该遵循的方向。

  “陈先生做学问也出过错,海外几个学者提出来错误,也没有办法,错了就承认。”

  丘成桐介绍说,上世纪30年代,陈省身等人大学毕业到海外求学,学成后毅然全部回国,没有在海外留下,但是拿来了世界最先进的学问,当时国内许多大学互相交流,学风好得不得了。

  尽管当时条件很艰苦,陈省身的数学讲义都是手写和油印,就在那种条件下,陈省身几乎看完了大部头的数学巨著。最终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包括华罗庚先生等人,共同训练出中国第一批数学高等人才。

  就是在这些数学开拓者的努力下,当时在1946、1947年期间,中国第一批数学家出来了,即便是现在看也是世界第一流的。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华罗庚先生回国以后,陆启铿、谷超豪、王元、杨乐、张广厚、陈景润、潘承洞,这些人才相继脱颖而出。丘成桐认为,在“文革”以前,基本上中国数学已经接近世界一流。但是后来大跃进、反右,直至“文革”等历次政治运动,把这些全部破坏了。

  丘先生对恩师至今念念不忘。尤其是前辈大师那种学贯中西的气质,现今已经很难看到。而丘成桐本人就具有深厚的古文功底,身边常常带一本《史记》,早年写就的 一篇古文曾被人们至今记得。其中,“无奈华夏虽众长城未修,天地虽宽,瑕疵难容,终究德不如欧美,力不逮乎日苏。根之腐亦,枝叶不荣,叶之枯亦,根基何 养?”更是振聋发聩。

  丘成桐认为,现在中国改革开放,生活水平提高了,应该有理由在学术上作出更大的成绩。

  毕生希望做成两件事

  英国数学家约翰·拉慈称丘成桐是“华人数学界的领袖”。在陈省身等一代大师离世之后,重任已经落在丘成桐这代人的身上。

  “领袖的工作就是确定方向。我生平立志只做好两件事情。第一,作出一等的数学研究,千古留名;第二,为中国数学教育服务,帮助中国成为数学强国。”丘成桐先生说。

  “迫切的问题,是提高质量。学风要彻底改掉。”他认为,目前和国际优秀大学比较,国内仍然存在较大差距,需要迎头赶上。丘成桐饶有意味地说,“首先,中国学生素质完全可以比得上哈佛的学生。假如有好的导师和好的风气,是可以有所作为的。”但是他着重强调了“假如”两个字。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5-26 09:06:21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赞同丘老观点!中国最该搞好的教育没搞好,经济再好也是没有基础的空中楼阁。教育太功利化、太标准化、太程式化,严重背离了培养人才的目的。推行所谓的标准答案,老师照本宣科念完了事,这是严重偷懒行为,敷衍了事,只是为了完成任务领点薪水。泯灭了学生的好奇心,也就直接关上了创新之窗,况且那些个所谓标准答案很多都非常可笑,违背实际。
  这样就难怪真正的大家都是文革前,甚至解放前培养出来的了。
  这项改革那项改革搞得风生水起,最该好好从长远布局的教育改革步履维艰。违背客观规律培养人的模式,培养出来的人,自然违背规律,做拍脑袋决定的事。

点评

中国经济好是伪命题吧?其实数据编得好、然后通货膨胀在专家眼里对老百姓的影响很小;另外,政府掌握社会资源和财政大权,说给谁几百亿就能给几百亿,国际上形成一个土豪形象,然后开始觉得中国经济形势一片大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5-26 13:34
发表于 2015-5-26 13:34:55 | 显示全部楼层
suhuihot 发表于 2015-5-26 01:06
  非常赞同丘老观点!中国最该搞好的教育没搞好,经济再好也是没有基础的空中楼阁。教育太功利化、太标准 ...

中国经济好是伪命题吧?其实数据编得好、然后通货膨胀在专家眼里对老百姓的影响很小;另外,政府掌握社会资源和财政大权,说给谁几百亿就能给几百亿,国际上形成一个土豪形象,然后开始觉得中国经济形势一片大好。。。新的一轮刺激房市政策,将李氏经济理论搞得灰飞烟灭。。。

但是,我村的泥泞路,什么时候铺成水泥路?
发表于 2015-5-26 13:38:2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觉得说美国欧美学生不教这是扯淡的。只是他们在该干什么的阶段就干什么。幼儿园、低年级绝对是教学生一起玩、一起分享、一起交流协作、自己吃饭等等,这些通过各种活动慢慢简历,之后才开始注重数理化这种玩意。

而不是三岁学十岁的,十岁学二十岁的,二十岁学三十岁的,结果到三十岁的时候发现,3岁该学的没学~
发表于 2015-5-26 22:27:30 | 显示全部楼层

30名华裔当“美国状元”虎妈虎爸转型

在美国,如果一位高中生获得了“总统学者奖”,就意味着最好的大学任其挑选。华裔学生为何如此优秀?当然,华裔父母都是“虎爸”“虎妈”
  今年“美国总统学者奖”名单近日宣布,约30名华裔学生获奖,占总人数20%,他们将在下个月前往白宫获颁这个被称为“美国状元”的至高奖项。
  华裔学生表现亮眼早已不是新闻。近年来,意味着“最高综合能力”的总统学者奖华裔获奖人数连年攀高;而另外一项意味着“最高智商”的全美大奖“英特尔科学奖”更是成为华裔与印度裔学生的战场,不夸张地说,美国总统奥巴马与获奖者的合影看上去很像是他在访问亚洲会见中学生。
  在美国,如果一位高中生获得了“总统学者奖”,就意味着最好的大学任其挑选。华裔学生为何如此优秀?当然,华裔父母都是“虎爸”“虎妈”,他们普遍重视子女教育、严格督促和引导,加上与美国教育中重视社会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的特点相结合,自然就容易催生多才多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但近年情况有所变化,不少学生直言父母并非“虎爸”“虎妈”。今年18岁的王昊月是获得总统学者奖的加州学生,其母龚洁称王昊月上高中后,她就很少进行课业指导,有时看女儿太辛苦还会催她早点睡觉,女儿还开玩笑地问她:“你确定你是亚裔妈妈?”
  其他华裔家长*也强调自己的教育方式非常开放自由,对于孩子喜欢的专业领域、职业发展从不予以干涉,正是因为这种开放的教育理念让孩子得到更全面的发展,综合能力得到大众的认可。
  华裔家长正在从严厉管教的刻板印象逐渐转型。“放手”、“让孩子做他喜欢的事”,种种异口同声,开始成为新一代华人成功教育的名言。但正如老话说的: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随手查一下获全美大奖华裔学生的家庭背景。获总统学者奖的潘晖诺,去年进哈佛大学,现在硅谷创业,父母都是地质学家;
  卢昱然两岁时赴美,从小是数学神童,进麻省理工学院,父母亲双双在缅因州大学教数学;
  孙笛,进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父亲华中科技大学*毕业,现任德拉瓦大学机械工程教授,母亲在生物科技公司;
  有“小诺贝尔奖”之称的英特尔科学奖得主也得到父母真传。金程,高中已获得哈佛大学提前录取,父亲来自杭州,母亲来自合肥,都是工程师;
  王锐出生在中国,父母都是物质科学领域的博士,父亲毕业于清华*大学*;
  万枢三岁半赴美,从小泡在实验室,父母从事生物化学领域,父亲现任罗得岛州普洛维斯顿学院生物系教授……
  新一代华人移民教育程度高正是在向上流动的主要途径,在经济地位与家庭素质的全面提升之余,也使得他们自己成为子女积极奋进的垂身典范。
  华人家长不但自己勤奋工作,还会利用经济实力、陪上所有业余时间为子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教育条件。所谓从严厉管教转型为“放手”的教育方式,实际上意味着给子女提供优良的家庭熏陶、学习环境,以及全面和多元的教育选择。
  女儿、儿子先后获得“总统学者奖”的一位赵姓父亲就承认,他为了孩子的学习作出很大的牺牲。孩子念初中的时候有全美级别数学竞赛,但当地学校无人组织,他就自己组织孩子们培训,并自掏机票带孩子参赛。多年来他没有休过假,除了工作,时间都花在孩子的教育上。
  只能说,作为华裔家长,啥时候也不可能“随随便便放手”!在“虎妈”、“虎爸”转型的背后,有高质量的基因、经济实力与陪伴,撑起了新一代父母的自信和底气,也赋予了学生们占据全美大奖的才能和霸气。

发表于 2015-5-26 22:39:34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所谓的“美国学生”中的很大比例是亚裔或华裔。他们除了自身(传统文化的作用)学习好之外,也会正面影响其他族裔。这其实也体现了美国宽容文化的优越性。

发表于 2015-5-26 23: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教育现在出的问题就是附加的东西太多,使得教育失去了本来面目,否则以现在的条件怎么可能不如西南联大那个时代呢?
发表于 2015-5-27 11:16: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ilson732 于 2015-5-27 11:28 编辑

正解,终于听到真实的声音了。现在国内学界还有像丘成桐先生这样敢于直言的大师吗?什么时候走出这个误区,我们的教育才能步入正轨,现在看来,这条路仍旧很漫长(包括中间不断反复)。
我们最擅长人为拔高的事情,比如自吹自擂,比如教授、院士满天飞,但是有多少原创高质量的科技成果?
尽管诺奖科技类评奖有各种不足被人诟病,但是照目前这种情况发展下去,我们将会长期缺席和与之渐行渐远,这就是现实。
发表于 2015-6-5 16:30:20 | 显示全部楼层
周华 发表于 2015-5-26 13:23
今天微信群里也有老师转发丘成桐先生的一篇文章,转过来给网友们看看:

认认真真看完了这篇文章,非常赞同丘老先生的观点!以自己作为反面教材,本科的四年还有现在读研,总是太过于浮躁,不能静下心来安安心心的读书!总是想的出结果,好把论文发出去,然后能够满足学校的要求,可以顺利毕业,却没有去花时间去真真明白其中的道理!最近经常想起一位恩师的省身之语“年轻人要时常注意别眼高手低”。个人觉得,作为一名研究生,不仅要认真做科研,还要多看书,而且要在看完理解一本书之后再去另一本

点评

大部分人都有这样的过程,往往经历过一些事情才能认清自己。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6-6 15:56
发表于 2015-6-6 15:56:41 | 显示全部楼层
yems 发表于 2015-6-5 16:30
认认真真看完了这篇文章,非常赞同丘老先生的观点!以自己作为反面教材,本科的四年还有现在读研,总是太 ...

大部分人都有这样的过程,往往经历过一些事情才能认清自己。

点评

人若是完成一个觉得别人牛逼-〉觉得自己牛逼-〉觉得自己不牛逼的过程,基本上成熟了、也算成功或者离成功不远了。哈哈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6-7 18:54
发表于 2015-6-7 18:54:07 | 显示全部楼层
周华 发表于 2015-6-6 07:56
大部分人都有这样的过程,往往经历过一些事情才能认清自己。

人若是完成一个觉得别人牛逼-〉觉得自己牛逼-〉觉得自己不牛逼的过程,基本上成熟了、也算成功或者离成功不远了。哈哈

点评

无知、有知到觉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6-8 21:43
发表于 2015-6-8 21:43:46 | 显示全部楼层
onesupeng 发表于 2015-6-7 18:54
人若是完成一个觉得别人牛逼-〉觉得自己牛逼-〉觉得自己不牛逼的过程,基本上成熟了、也算成功或者离成功 ...

无知、有知到觉知
发表于 2016-2-15 03:55:15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师丘成桐说的自然没错。但是就我在美国大学这边给本科生和研究生上数学课的亲身经历以及一些在美国大学教书多年的教书的经历来看,美国学生的数学基础平均水平是不如中国学生的。最好的确实比国内的好。

发表于 2017-1-3 16:42: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学生都被培养成为精密的利己主义者,功利心太重。而美国培养的学生自主自立性强,搞科学的大部分应该是兴趣导向的。功利与兴趣,都是控制人的力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