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茅广军的死是中国科学院、中国科研的悲剧
作者: radiology
茅广军, 一个近来网上出现频率很高的名字. 洪堡学者, STA fellowship,
32岁提为正研究员/教授, 34岁提博导, 36岁在高能所下岗, 同年跳楼自杀身亡.
我不愿意再沉默了, 一个自己熟悉的人, 一个优秀的的年轻的中国人离去了,
人们不想知道究竟为什么吗? 直白地说, 我本人就有茅广军的相似的经历和心情,
29岁的我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博导和研究员时, 拿”百人计划”的头衔, 信心蓬勃
地回国准备大干一番事业, 可5年以后, 我不得不多次想从中科院近物所的六号
楼自己的办公室跳下去, 所幸外面的一页聘书救了我一命, 显然茅广军就没有我
这样幸运.
茅广军不优秀吗?
看看他的简历:
理论物理专业-博导简介
茅广军 1969年4月出生,浙江人。1989年7月毕业于宁波师范学院物理系,
获学士学位;1992年7月毕业于南开大学物理系,获硕士学位;1995年7月毕业于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获博士学位。1995年7月至1996年10月在中国科学院理
论物理研究所做博士后,1997年3月至1999年6月任德国法兰克福大学洪堡研究员;
1999年7月至2000年12月任日本原子能研究所STA研究员。现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
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并为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研究方向:原子核物理理论
过去的主要工作与获得的成果:
主要从事原子核理论和核天体物理的研究。在微观输运理论方面做出了重要
工作,推导了相对论量子微观输运方程;和合作者一起在国际上首先研究了原子
核中的负能谱和反粒子能谱,开拓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在带电粒子在强磁场中
的性质、γ暴的源、以及强磁场对中子星和脉冲星性质的影响等课题上做了一些
开创性的工作。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微观输运理论的发展及其在中高能重离子
碰撞中的应用"获1996年核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年吴有训物理学奖。
目前研究方向:
1) 超核和真空反粒子能谱
2) 高能核天体物理、中子星、脉冲星
“优秀!”这是每个认识茅广军的人,对他的第一评价。著名核物理学家卓
益忠先生培养的博士, 先后中科院理论物理所的博士后,德国洪堡学者和日本
STA学者,在32岁时就成为了正研究员。要知道洪堡学者和STA fellowship是世
界顶尖的年轻学者才可能拿到的. 中科院给他正研究员是物有所值.
国内年轻学者难,难呀
客观的讲, 国内的科研条件的确不如国外强, 要出份象样的工作, 需要花更
多的精力和时间. 可最要命的不是科研的难, 而是人事关系难. 所以大多30多岁
当上博导混上研究员(或教授), 只有一个结果, 不是累死, 就是气死.
看看科学院, 路院长搞了个”知识创新工程”, 在国内top 10的大学教工人
数膨胀到都超过2万人规模, 中国的这个”皇家科学院”把140多个研究所的总人
数从12万”革命”到不超过今天2万人, 这中科院让人大吃一惊, 人才多的让研
究员下岗. 茅广军只是”研究员下岗”之一罢了.
中科院年轻学者在国内拼命让自己不下岗的同时, 还得保护自己的科研助手
自己的学生, 他们要文章才能不下岗, 他们要文章才能拿到硕士或博士学位. 国
外老板是剥削者, 国内老板是被剥削者. 我在回国的7年, 发表的30多篇论文,
只有一篇是”自己”的. 中科院的人事制度是在创新工程的岗位确定后(总人数2
万人), 每年进行一次”年终考评”, 其结果不是人们想象的提职称, 而是top
10% 涨工资, ending 30% 降工资, 5% 下岗, 不幸的是茅广军因为转研究方向,
没能迅速出成果而进入5% 下岗之列.
年轻学者不当官就没有出路
再看人事制度, 周院长时期每个所是在”所党委领导下所长班子集体领导”,
所有大小事是所务会集体决定, 学术上的大事由所学术委员会决定, 现在是所长
法人责任制, 所有人都是法人的雇员. 所长可以决定每个人的工资待遇, 甚至下
岗, 包扩副所长. 由于缺乏监督, 所务会成为一言堂, 所学术委员会形同虚设.
谁敢有异议? 在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过度到共产主义的强权制度后, 在科学院看
到一些研究生比一些博导研究员工资还高, 院士坐”冷板凳”就见怪不怪.
除了人事, 经费也是”逼死”你的原因. 在大科学工程的研究方向, 研究经
费的90%来源于所长可控制的方向: 院里大项目, 十五, 十一五, 基金委重点/重
大项目, 863, 973, 只要所长想折腾你, 不管你有多大能耐, 有多大的研究队伍,
就是没你的一个子, 10%来自基金委面上项目, 还要一路过关斩将, 几年才会有
一次机会. 茅广军因为是搞核物理的在搞高能物理的所里自然分不到羹, 搞理论
在搞实验为主的所里, 不可能立较大的项目, 没有充分的研究经费的支持, 就没
有人手, 因为工资的30%或者更多是来自于研究经费的, 自然就没有多少成果.
学术评价制度是最大的祸害
茅广军自杀身亡,其自杀原因是因为文章数不够,被考核为不合格被解聘。
如果茅广军真正是不合格的研究人员被解聘,他的自杀似乎也没有更多可说的。
如此优秀的研究人员,却因为文章数不够被判不合格而解聘,只能说明我们的评
价机制存在着严重的弊端,已起不到奖优罚劣的作用了。
茅广军是研究核反应输运动力学理论, 如果按正常的研究去推导建立一个这
样的物理模型, 编程设计, 物理计算, 至少要十年来能成气候. 自然无法对付中
科院一年一考核. 当然不是没办法, 拿别人的模型程序来调整参数讨论讨论, 也
可以发表文章, 可有什么价值呀. 本人也常常也把一篇文章解剖成三四篇来发表,
没办法的办法.
最可气的是要横向比, 不同研究方向, 天壤之别, 有的方向一月就能出一篇
文章, 可有的十年才能磨出一剑. 高能所的不知道吗? 可是要分名额“划右派”,
总要人下岗, 这是路院长订的.
不少国内年轻的研究员和教授一个一个地去了, 不是累死的, 就是气死的,
有人惊呼, 国内近年死亡的研究员/教授平均岁数不到五十, 那是中国科学的悲剧.
但愿这样的悲剧不要一直演下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