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333|回复: 2

《异国历艰辛,浴火获重生》-一个北大教授在美国的历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2-16 13:51: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异国历艰辛,浴火获重生
    1989年3月,我来到美国,打算留下来。从此,开始了新的人生之路。
    来美国是冒险的,这个险不是刀山火海,而是不了解情况,两眼抹黑,就象不知道河的深浅就下水。去过加拿大两年,没有用,那是两回事。访问学者是公派,有国家负担一切。这次要自己生存。两手空空,无依无靠。我每月只化200美元。四人合住两室的房,每人75美元,包水电。吃饭60美元。电话5美元,不包括长途,也不打长途。其它就是买邮票之类。
    之后,有人介绍我去一家电脑商店打工。老板是第二代华侨,30多岁,能讲流利中文,电脑博士。太太(这里都这么称呼叫)是大陆去的。这是一家电脑零件批发店。我的任务是发货。零售商来,按订单给零件。工资是每月1000美元。没有车,我只好在公司附近租公寓。房子里一件家具也没有,当然睡地上。后来有人帮我检了两个放牛奶的塑料筐,叠起来,当凳子。厨房外侧有个柜台,当桌子。这样,吃饭可以坐下了。
    虽然暂时有一份工,今后如何,一点也没有底。
    没有家具带来的不仅是生活的不方便,而是心灵上的不踏实。时时在提醒你,这不是一个“家”。前景不知道,也不敢买家具,一有变动,反而成了包袱。
    美国虽然富裕,对我又有什么意义?
    半年后,我夫人出来了,到一个家庭里打工。那家太太是台湾来的,先生是韩国(南朝鲜)人。他们开一家小商店,卖早点,甜面包圈。有一次,那位太太看我这样愁苦,安慰我说,徐先生,不要太忧虑,实在不行,跟我们一起来卖甜面包圈吧。我很感激她的好心,但心里感到悲哀,也感到有点滑稽。我去卖甜面包圈?可是,美国是很现实的。那位太太本人原来在台湾是记者。也听到许多大陆来的专家,学者在打工。我不是已经在打工了吗?只是听起来与电脑沾边,其实与餐馆打工没有什么区别。只是辛苦程度好一点。
    大陆的人不体会这里的环境。会想,为什么不去大学搞教学,科研?为什么不进公司?许多人在国内不是专家吗?进不了名校,还进不了一般学校?进不了大公司,还进不了小公司?是否歧视我们?
    美国有美国的制度,规则。
    美国的大学教师几乎都要博士。由於历史原因,我们这一代没有学位,你怎么给人解释?除非某方面人才特别缺乏,人家没有必要通融。他们没法来确认,衡量,比较你的能力。北大在中国很有名,对一般美国人就不知道。就象中国人知道哈佛大学,但未必知道莱斯(Rice)大学。
    那就去念个学位,不行吗?是有人重新念学位。我不打算念。虽然当时并不很清楚这个想法是否正确。但我想:
    1.  经济因素。能否得资助。不然,还要打工维持。除了精神压力,体力也吃不消。
    2.  不同于其它领域改行过来的人,他们虽然开始不习惯,但对电脑本身不会抵制。我对电脑已有一整套见解。教师讲的也许我不同意,会妨碍学习。
    3.  念学位意味着否定自己的过去,重头开始。即使念出来,也因为年龄大,没有竞争优势。
    4.  可能失败。过去学业不错,不保证现在学得好。年龄,心理,英语等条件,可能造成考试失败。这将对心理造成很大打击,不可弥补。
    5.  美国的教授没有中国的社会地位。中国自古就说“天,地,君,亲,师”,老师有崇高地位。美国教授只是一种职业,一种专长。没有人格楷模的含意。
    进不了学校,那就只能希望进公司。
    也难。美国公司很现实,要求你有经验。最好过去做过同样的工作。
    我在中国领导过项目,还很成功。但在美国不适用。除了英语不行。还因为不了解美国环境,习惯。即使了解,文化不同,我的一套也不适用。他们也不会理解我的经验,不可能让我领导项目。当程序员行吗?我已经很久没有写程序了。我写程序时用的语言太老了,说出来会吓人一跳。
    且不说,即使让我进去写程序,我也没有多少乐趣。我不可能再有中国的成就了。
    我离开中国,就打算退出江湖,放弃事业,隐居。
    但人先要生存。怎么办?
    看来没有路可走。
    想来想去,做管家是一条路。听说有的管家,管的是别墅,主人很少来,很自由。还可以做自己的事。管家的好处是,吃住全包了,自己没有什么开支。比在外面打工,付了房租,吃饭,所余可能还不如管家。而且请管家的往往是有钱人,有的非常富裕,多半有公司企业,相处久了,也许能发现我的长处,可以让我做白领工作。可是,我太太,儿子坚决反对。理由不用说,怎么能做下人。我说,美国人对工作不分高低贵贱。对中国人,反正我不打算与任何人往来。我远在美国,只与一个美国家庭打交道,中国无人知道我。但他们还是反对。他们不愿意跟我隐居,还要与人来往。
    没办法,还得去折腾。
    找工作,除了专业上的困难,还同时有其它困难。
    英语不行。我的英语在我们这一代人中还算好的。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学英语,以后自己也自学过,文革中还在学。但与实际生活差距还是大。1980年又去过加拿大两年。也不管用。一方面,未真正进入生活。因为公派,不需要谋生,只相当于一个旅游者。另方面,我也不爱与人交往。英语不好,找工作,生存都难。有一阵,我恨不能专门先学英语去。可是,就算不要学费,生活费那里来?
    另一个困难是交通。没有车,寸步难行。因为公共交通班次和到达地点很有限。即使有工作机会,也没法去面试。偶然一次,可以麻烦别人,但找工作谁知道要多少次。买车,养车都要花钱。学开车也不易。请驾驶学校太贵,私人帮忙也难,不是一两次能学会的,不好老麻烦别人。
    看广告,许多我感到可以做,我知道是什么问题,有的还研究过,有过想法。但一落实到具体,就不行了。他们的思维,他们的做法,他们的工具,都对不上。
    再说,我对求职本身就没有概念。我们时代,中国没有求职这一说。一毕业,就有工作,而且是终身的。工作是为了国家建设,不是为了谋生。所以,对找工作,面试这一套,完全不习惯。
    我知道,通过正常途径找到工作的可能性很小。最好,能先进一家中国人的公司,不要正经的面试过程,让我先有个适应阶段。
    后来真是进了一家中国人的小公司,是开发图像处理软件的。通过熟人介绍,勉强进去。工资很低,与打工一样。事先,了解到他们用汇编语言,我去买了一本书,突击一周学一下。美国公司不象中国,新来的人给你仔细介绍情况,先当一段时间助手,再正式当班。美国公司进去给你大概讲一下,就要你开始工作。后来我理解到,因为流动性大,你进去时,不一定正好项目开头,没法清楚介绍。幸亏里面有一个清华毕业的人,时常告诉我一些信息。他与我年龄相当,是老板的亲戚。尽管这样,刚开始还是傻呆呆的。我按部就班,先读说明书,了解电脑和有关软件用法。老板对那位清华同事说,北大电脑教授,怎么电脑都不会用?这些年,我主要是领导项目和系统分析,不写程序。我心想,会用电脑就能当教授?但我没资格与他争。别人告诉我,老板不喜欢雇员看书。因为老板是要你来工作,不是让你来学习的。我不明白,看书就是为了工作,不看书怎么工作?后来我明白了。一方面,这是一种心理,看书是象学习,哪怕是看说明书。另方面,也是学习方法不同。美国人强调实践,动手。我习惯于从概念定义出发。尤其在软件工程领域,是一个试验排错过程,不是一个逻辑推演过程。於是,我改变方式。一进公司,就先把电脑打开。要学习,也用电脑的联机帮助,远看就象在工作。另外,学习也不是从头看到尾,而是直接尝试使用该软件,有问题再查联机帮助。读说明书不象读微积分教程,要认真钻研。开发软件也不是证明定理,每一步要很严格。七试八试,程序能运转就行,作一定测试,就出厂。发现问题,下一版纠正。有时候,产品明天要发行了,今天还在改错。我想怎么这样不严密,这样凑凑合合?几十年来,习惯于严密的逻辑思维,并以此自豪。现在要否定它,要学会适应这种“乱七八糟”的工作方式,实在不习惯。实现这样一种转变,对我是非常艰难的,也是痛苦的过程。老板怎么能理解?我在国内也讲软件工程课。中国的软件人员最初从数学系培养。我还觉得我从数学系毕业,较早看到电脑不是数学,能有工程观点,比别人高明。现在看到真正的工程是这样的。我讲的还是理想化的“工程”。我甚至想,美国的飞机也是这样设计的吗?安全吗?
    除了从理论到工程的不适应,还有就是从公有制到私有制的不适应。在中国没有受雇的概念。工作是为了事业,国家。尤其在北大,没有坐班制,很自由。
    在美国,你是为私人工作,为老板工作。公司产品虽然也是有益社会,但是为了赚钱。老板随时可以解雇你。我想,既然这样,我何必好好干。再说,我一心想着过去的事业,成功,对眼前工作也没有兴趣。所以也不投入。这样,老板也不喜欢我,我在公司也不稳定。这种思想一直持续了七,八年。然后,我才意识到,我想再创辉煌不可能了,我必须改变,老老实实当雇员,做一个平常人。我们原来以为雇佣观点就意味着不好好干。现在看来,雇佣观点也要好好干。虽然工作流动性大,但只要在这个公司一天,就要好好干一天,要当作一辈子在这里干一样。终於,我逐步适应美国公司了,位置也相对稳定了。技术固然有提高,学会了美国的经验,但主要还是心理状态的改变。
    由於我原来在中国的位置与到美国后的位置(开始还没位置,或不知道我该是什么位置)反差太大,我的求职经历特别曲折。
    如前所说,开始打了几个月工后,第一个专业工作是,经人介绍,进了一个中国人的小公司。尽管工资很低,但对我在美的经历很重要。公司再小,毕竟是在美国的公司,是美国水平。我中国的经历再丰富,没人理解。不然,我可能永远打工下去了。
    两年半以后,公司不行了,我被解雇了。时间正好是圣诞节前夕。我感到美国的冷酷。平时都很客气,礼貌。“圣诞快乐”,“新年快乐”,好像很温馨。可是,解雇你时,连一星期都不等。其实,我还不理解美国,我还是以中国人的心理来想象美国。后来,才有进一步认识。
    丢工作,当然是大事,但好像也不那么紧张。大概因为美国有就业市场吧。我在中国时是没有就业市场的。另外,工作这一段时间,我也有了一点钱了。来美时,身上只有40美元。但我仍然是忧虑的,因为不知道怎么找工作。有人安慰我说,在美国丢工作没什么。我说,我与别人不同。我这不叫丢工作,因为我从来也没有找到过工作。我这份工作是别人介绍进去的,没有经过正常的申请,面试过程。所以,我的困难不是在一开始,而是现在。
    当第一次收到求职拒绝信时,心里难过半天。话说得很客气,你的背景很好,但与我们公司要求不吻合。我们会保留你的简历,如今后有合适位置,我们会与你联系。其实是没戏了。在中国我到处受尊重,都是人家来请我,哪需要我去求人。
    一次次拒绝使我很气馁。我想,是美国不认识我的才能,还是我本来就没有才能?难道我在中国这些年的“成绩”是假的?有一个年轻人,是中国某工厂的职工大学毕业的。来这里念了个硕士,也进了公司。我还不如他,这是怎么回事?中国讲素质。文化革命中,石油部来北大合作搞电脑。需要专业人才。当时大学都停了,电脑尤其没有人。他们要我介绍北大清华过去毕业生,只要理工科的就行。因为他们知道北大清华学生素质好,改到电脑还是好的。美国为什么这样实用主义,一定要经验?公司都这样,那第一次经验那里来?我还写信去与他们辩论。你们讲不讲道理?没有经验不让进公司。但不进公司我又那里取得经验?还让不让人活了?人家当然不会理我,一定认为这人有毛病。可是这个问题对我是没有解决的。几十年北大生活,养成了理科的思维习惯。什么事都要搞请它的原理,道理,讲究逻辑思维。没有经验怎么变成有经验?0怎么变成1?我找不到答案。我也想过,既然公司不让我取得经验,我自学,自己搞个假想的项目,取得经验,这总行了吧。不管怎样,自学能力还是有的。化 100美元买了C++软件,开始自学。可是后来看到一条广告,又泄气了。这条广告说,我们要求有报酬的经验。也就是说,自学的,或者花钱参加培训班的经验不算。气死我了。后来还是一个年轻人给我启发。以餐馆打工为例,也要经验。他说,去第一家餐馆应徵。老板问你有无经验,你就说有。老板也不考试,让你干了半天,发现你不像有经验的,把你解雇了。再去第二家餐馆应徵,如法炮制。这时你有了半天经验。老板可能让你干完一天才解雇你。依此类推,你就真的有经验了。说起来,这人还是个工农兵学员,论学问,知识,才能,不能与我比,但这件事比我高明。我只知逻辑思维,信守“不说假话”原则,使自己在死胡同里出不来。这是生活的“微积分”,0 可以变成 1。
    后来,我也明白了,公司为什么强调经验。有的知识用不了几天就可以学会,公司为什么这样短视?美国公司流动性非常大,你与公司只是临时关系。进公司时,公司要你签一个合约,说明,公司随时可以解雇你,你也随时可以离开公司。可以有理由,也可以没有理由。如果你没有经验,公司让你进来,一般你的工资要求也低一些,看来对公司有好处。但你进了公司后,取得了经验,还没有贡献,你就跳槽,争取较高工资。这样,等於你拿着公司的工资在学习,公司当然不干。
    这些道理是后来知道的。而且,即使知道这个道理,但并不是问题就解决了。
    1.  实践上的困难。比方,明明不会要说会,对有些人不困难,对我就很困难,心里总不踏实。
    2.  电脑还不同于餐馆打工,电脑有专业知识。应徵时,一般虽然不考试,但会问一些问题。光看书本,没有实际经验,毕竟不能乱吹。
    3.  还有其它困难。求职不仅仅是专业知识。还要理解这个社会,理解这个制度,理解这种文化。
    生活是学校。但与学校不同的是,它没有学校那样有计划,有系统。所以必然走很多弯路。
    当我来到美国,没有人告诉我,美国是怎么回事,我的美国路应当怎么走。实际上,由於我的特殊情况,也不可能有人告诉我。比方,美国的求职书是为美国人写的。直到我走过这段路,回过来总结,才能看清楚自己的脚步。
    我深受中国文化影响,中国士大夫的清高,加上一直在北大,追求学问,造就了我的高傲性格。现在面对一个商业社会,如此实用主义,如此不讲人情。在中国时,你的成就,才智,你受到的尊重,到这里全没有了。要适应这样一个社会,从头开始,对我来讲,比年轻人困难。年轻人是从零开始,我是从负开始。因为我还要摆脱原来的包袱。
    我也由此想到,一些中国来的专家学者,为什么没有进入美国公司,一直打工。除了英语困难,专业对不上(我幸亏先进一家中国人公司作过渡),重要原因是心理障碍,没有适应新的环境和文化。
    找工作要写简历。人家说,只能写1,2页。我说,那怎么够?我写了9页。后来才知道,写简历不是填中国的人事档案。只是为了吸引雇主。一开始是苦恼的。中国的“成就”没有用,美国又没有经验,简历不好写。
    有人告诉我,找工作要广泛发简历,有人发了600份简历才找到工作。我感谢他的好意。但我知道,这不适用于我。人家发600份,是因为工作机会少。我所以不被录用,不是因为工作机会少,而是我的经历和简历写法有问题,不合美国习惯。这样,我发6000份怕也没有用。后来的事实证明了。即使我进了公司也耽不住。因为我还没有融入这个社会,还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
    丢了第一个工作后,有一家小公司招人,搞建筑软件。正好有个朋友,他有个朋友在里面工作。就请朋友的朋友帮忙递简历。好处是得到了面谈机会,不然,可能连面谈机会都没有。公司收到很多申请,只面谈少数人,从中选一个。与我面谈的是副总裁。我了解到,他年龄与我相当,而且原来是学数学的,我想也许有希望。可是,面谈以后还是不要我。他也看出我的苦恼,挺同情我。但并不因此而要我。我又一次领略了美国的不讲人情。
    当时,有不少所谓电脑咨询公司。其实,不做什么咨询,就是人头公司。用人公司要人,把要求什么样人告诉他们,请他们找。与职业介绍所不同,职业介绍所把人找到,用人公司接受了,收取介绍费后,它的事就完了。咨询公司找来的人,是到用人公司工作,但算是咨询公司的雇员。用人公司给咨询公司咨询费,咨询公司再给软件人员发工资。
    我想,我应当通过咨询公司来求职。咨询公司是站在我的立场的。因为它要把我“推销”出去,好挣咨询费。这样,我一时学不会美国人这一套,就让美国人来对付美国人吧。
    后来是通过咨询公司找到了一个临时工作,在田纳西州。临时工作的面谈一般简单些。实际上,面也没有见,电话问问就是了。虽然永久工作也是随时可以解雇,但还有相对稳定性,尤其如果涉嫌种族歧视问题,公司还是有顾虑的。临时工作就更没有约束。原来说是半年合约,但三个月就不要我了。我不知道我犯了什么错,咨询公司也感到奇怪。虽说临时工作随时可以解雇,但没有重要原因就解雇也少见。
    这样的情况以后还发生多次。最让我震惊的一次发生在1995年。那一年,也是我最倒霉的一年。那年,我原在佛罗里达工作。后来工作丢了。我们在休士顿有个朋友,我想去那里找工作,因为佛罗里达电脑不发达。千里迢迢到了那里。结果,休士顿没有找到工作,佛罗里达倒又有个机会,也是通过咨询公司介绍的临时工作。於是我又千里迢迢回到佛罗里达。
    来回都是自己开车,从租车公司租了一个拖斗,挂在自己车后。全部家当都在里面了。谁知工作两个月,又不要我了。我还是不知道我犯了什么错。这简直是开玩笑。我去找项目主管,我说,你们要我,我千里迢迢把家搬过来,你们说不要就不要,我犯了什么错?我的工作进度达到平均值。如果你们认为我不合格,当初要我时为什么不慎重一些,多问问我的情况。他没有任何惊讶,也没有什么道歉之意。看来,我千里迢迢还是万里迢迢与他无关。
    於是,除了领教了美国人情淡,我还意识到“解雇”两字在美国的不同含意。
    解雇在中国是很严重的字眼。中国一般没有解雇,只有开除。那一般是犯了严重错误,或是犯了法。所以,一次次解雇,对我心理造成严重打击,心理压力很大。因为我总把解雇与犯错误联系在一起。我想,以后就算有工作机会,我怎么写简历呢?而且,找到了工作,也待不住。再找有什么意义?我几乎丧失信心了,没路可走了,我不想找工作了。说也奇怪,就在我不想找工作时,一家咨询公司主动来电话,说有一个机会。因为丢了工作,我又一次搬了家,好省钱。这家咨询公司还是在搬家以前我发过简历。我说你们怎么知道我新电话。他说通过电话公司就可以找到。马上面谈,马上要我了。真是绝处逢生。而且,以后处境就好了。实际上,我的经历表明了,我需要一个适应过程。软件公司要的是工程师,技术员,而我的气质风度还是个“教授”,所以格格不入。作个比喻。假定你家电器坏了,请人来修。来人当然要问问什么地方不正常。以后他就自己检查,修理。如果这人一会儿问你,电源插头在那里?一会儿又问,能否借一下螺丝刀?你对他还有信心吗?这些虽然与电器本身毛病无关,但不像个工程技术人员。你家电源插头在那里他是不会知道,但总在附近墙上,不会在天花板上,自己可以找到。
    其实,解雇在美国只是商业行为,没有别的含意。
    我听说过这样一个消息。佛罗里达一个公司,从德克萨斯招聘了一个人。这是永久职位。那人卖掉了德克萨斯的房子,买了佛罗里达房子,全家从德克萨斯搬到佛罗里达。谁想到,三天后被解雇。公司难道没有责任?一般公司都有三个月试用期。试用期内解雇没有什么责任。公司为什么这样?公司高层作出新决策,取消某部门时,下层还不知道,还按原计划招人。等那人报到后,高层决策下达。
    可是我当时不理解。我还是按照理科思维,一定要搞清楚,公司为什么解雇我。不然我怎么改进呢?因为老板不会讲解雇原因。我到处找求职帮助机构,有私人的,有政府的。但是,他们的任务是帮助找工作,怎样写简历,怎样面谈,等等。我说,我先不是要找工作,我要知道老板为什么解雇我,不然找到工作也待不住。人家觉得很奇怪,也没有这个业务。后来好不容易找到一个人,可以回答我的问题。他人在另一个州。一百美元一小时,可以电话交谈,也可以用因特网交谈。我想英语不好,电话交谈不利,还是因特网交谈。不过,我发现,打字很慢,一小时谈不了多少话。我对他说,我从中国来,解雇在中国是很严重的事情,美国如何看待解雇?他说,我们并没有看得那么严重。他知道一个例子。有一个女的,刚刚为公司签下了一个价值一百万元的合约,回来后被解雇了。我虽然还是不很理解美国人究竟怎么看待解雇,也不知道他说的那个女的为什么被解雇。但这个例子还是给了我很大安慰。一百美元就买了这个例子。以后,我看到许多别人被解雇的例子,才明白,美国文化与中国文化是不同的。
    美国是完全的市场经济。解雇不是一种惩罚,也不是对你的评价鉴定。老板用不用你,取决于公司需要。它是一种供求关系。老板可以不要你,你也可以离开他。即使公司非常需要你,他也不能强留你。同样,即使你非常需要这份工作,老板也可以不要你。老板与你的关系是买卖关系。你要他的工资,他要你的劳动力或知识才能。就像你去商店买东西,你会因为商店生意不好,出於同情,而去买自己不需要的东西吗?
    或者,象买东西可以退一样。退的原因不一定是东西不好。可能是夫妻买重了,可能是大小不合适,可能家里经济情况发生变化。商店老板不必因此而难过。以上述故事为例。那个女的为公司签了一个100万的合同,但如果那个部门运作最少要300万,还是要关闭。这当然是我的假想,但可以说明解雇与本人工作好坏不一定有关。
    当初,就有人告诉我,找工作就是推销自己,我以为玩笑话。现在才知道,这不是玩笑话。你要老板雇你,许多人竞争,就要让他感到,你是最价廉物美的。由於美国的流动性,人与人不熟,找工作就要自我宣传。就像卖其它商品做广告一样。简历就是你的广告。在一大堆应徵者中,你的简历引起老板注意,兴趣,他就会找你面谈,这就有较大希望了。面谈越多,被雇的可能性越大。明白了这个道理,就理解了求职的关键。具体简历写法,面谈技巧,就好办了。
    这样,你也不会有美国人缺乏人情,老板很残酷的感觉了,你当老板也会这样做。
    老板解雇你,不等於不给你活路,你可以去别处找工作。老板一方面解雇你,另一方面也许给慈善机构捐款,帮助穷人。我的经历是,丢一次工作,长一次工资。不是被解雇有什么光荣,而是一般规律,公司雇人,工资比原来高一点,一般长百分之十。
    中国过去的电影,描写旧社会,老板解雇工人,工人苦苦哀求。给人的印象,解雇与否,取决老板的良心。也许,过去的中国,不是充分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与美国不同。但至少,这种观念不适用美国。
    同样的道理,美国也不存在落实知识分子政策问题。美国也不用“知识分子”概念。“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如果公司要一个会卖茶叶蛋的,你只会搞导弹,它就不要你。除非你改学卖茶叶蛋,而且卖得比别人好。搞导弹的人不需要,或有多余,为什么要养着你?
    不讲人情,看起来不舒服,但这正是美国发达的原因。一切按经济规律办事,经济得以发展。反过来,有条件讲人情了。社会福利,救济穷人,慈善事业,捐款,也很发达。当然,政府对经济发展不是没有作为,没有责任,这超出我考虑的范围了。
    头几年,感到美国很可怕,工作毫无保障。哪像在中国时,根本不存在丢工作问题。即使打成右派,下放农村,也要给你安排,有个工作,有个吃住之地。而在美国,搞不好,真会流落街头。我们曾住过的一个公寓,亲眼看到一家被赶出来,东西堆在外面,由警察执行。有时,开车上高速公路,见到路边有人举了一块牌子,请求帮助,也就是要饭。心里不寒而栗,自己会不会落到这地步?这时才体会,北大的两居室房子,几十元工资,多么宝贵。以后对美国理解了,习惯了,就不觉得那么可怕了。没有永久工作,找临时工作。这家公司不要,找另一家公司。这个城市不行,换一个城市。专业工作找不到,打工去。以后有机会,再找专业工作。中国是铁饭碗。美国没有铁饭碗,但有瓷饭碗。瓷饭碗打破了,再买一个。实在不行,还有泥饭碗,就是打工。中国人其实家里也没有人用铁饭碗,而是瓷饭碗。
    刚开始,我还担心,即使有工作机会,我竞争不过人家。据说,一个工作职位,平均有200人申请。我英语不如人家;又没有美国经验,美国学历;年龄又大。怎么竞争得过美国人,年轻人?
    实际上,求职不是数学竞赛,或体育比赛,只取前几名。后面人当然不大可能有机会。除非比如,正好你是第四名,前面三人中有人因病来不了,你入选了。这种机会是少的。求职是不同的。如果市场有200个职位,有200人求职。尽管每个公司收到200份简历,你的机会不是两百分之一,而是百分之百。因为每个人可能向每个公司都发了简历,每个人只能要一个职位。即使200个职位,有300人竞争,你排名在200名以外,也不一定没有希望。比你条件好的人,也许没有看到广告;也许远在外州,不愿来;也许嫌工资低;有时,别人明明各方面都比你强,工资要求也不高,老板还是要你,不要他。因为他的能力超过需要,老板担心他不安心,容易跳槽。这叫 “Over Qualified”。而且,这200人不会同时申请。如果你申请在先,公司要你面试,觉得可以,就录用了。后面人再好也不要了。公司只要及时找到合格的人就行,不一定要最优,也不能化太长时间在招聘上。何况,这200人也不好排名次。有时,你各方面条件都好,有一个缺点对方不能容忍,否定了。有时候,你其它方面一般,有一个优点对方特别喜欢,肯定了。另外,假定有一个职位,有两个人要求,不一定有一个人会饿死。也许是临时工作,每人做半年,两人都可以活。
    找工作有点像找对象。在中国,工作是国家包了。但找对象国家不管,要自己解决。大部分人不都解决了吗?
    失业只是两次工作的间隙。
    理解了,习惯了,也就不那么紧张了。后来有一次,我主动辞了工,新的工作还没有。我很自豪,因为我“解雇”老板了。跟我在第一个公司,小心翼翼,生怕被解雇,心态完全不同了。因为我知道,不可以把希望寄托在一个公司上。即使你再努力,也不能保证不被解雇。希望在整个美国就业市场。
    市场化,中国的很多概念不适用了。比方,伯乐相马,三顾茅庐,毛遂自荐,这些中国人喜闻乐见的故事,美国是不会欣赏的。马为什么在马厩里“相”?放出去跑就知道好坏了。诸葛亮不愿出来,我出高价,自有别人来应徵。曹操没有诸葛亮,不也赢了吗?找工作,就要自我宣传。毛遂很正常,其它人不正常。美国人人是毛遂。
    中国文化看不起自我宣传的人。与人讲话,总说本人才疏学浅,班门弄斧,抛砖引玉,之类的话。在美国不行。你应徵时说自己才疏学浅,没有公司会要你。他们不理解中国人的谦虚。中国人有十分本事,自己只说七分,另外三分要别人加上去。中国人的这种心理很难改变。美国人有十分本事,说十分。因为社会流动,你不讲,别人无法知道。所以,不能认为美国人都很骄傲,狂妄。他们也有谦虚。比方,我对美国人说,我英文不好,他会说,我的中文还不如你的英文呢。
    总结我的美国之路,就是一个从学者到平民的过程;是一个了解美国,适应环境的过程。从而逐步融入这个社会,从被动到主动,从必然到自由。其间,十五次搬家,跨越三个州,六次被介雇。我夫人亲见我这一段艰难历程,对我说,你不容易,没有在美国读过一天书,年龄又这么大,现在进入美国公司,与美国人,年轻人并起并坐,也算奋斗成功了。
    我说,不是奋斗成功,是“挣扎”成功。挣扎与奋斗是不同的。奋斗是有目标,有计划,是主动的。挣扎是被动的。好比游泳。决定横渡长江,主动跳下水,这是奋斗。不小心掉下水,或被别人推下水,这是挣扎。如果没有被淹死,游泳技术倒也提高了。来美国,事先我并没有奋斗目标,只是生存压力迫使我挣扎而已。挣扎过来了,生存能力倒也提高了。
——节选自《似水年华》,标题是原文的小标题。
整理硬盘时发现的,不知何时何处下载。从文中看主人公应该姓徐,北大计算机系的老前辈。
发表于 2006-12-17 15:02:47 | 显示全部楼层

《异国历艰辛,浴火获重生》-一个北大教授在美国的历程

哈哈哈哈好文章,有意思。
发表于 2006-12-17 17:49:46 | 显示全部楼层

《异国历艰辛,浴火获重生》-一个北大教授在美国的历程

真是不容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