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2-14 12:55:5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来粗粗说说流体力学历史,不对之处请大家拍砖。 连载之五
上世纪30-40年代,在相似性条件假设下,人们对各种粘性层流边界层问题进行了近似求解,如1929年德国学者托尔明(Tollmien)得到平纺板层流尾迹的高斯解,1933年德国学者施利希廷(Schlichting)求解了圆形层流射流的相似解,1945年德国学者曼格勒(Mangler)引进一种相似变换将轴对称层流边界层问题转换为平面边界层问题,并对锥形体绕流进行求解。
但自然界中存在大量的流动不是层流,而是与其极然不同湍流,这类流动更为复杂,实际应用更加迫切。于是对湍流的研究开始引起高度重视。这其中同时进行着两大分支的研究,一个为层流失稳的转捩问题,一个是充分发展的湍流问题。对于第一转捩问题,早在1839年德国学者汉根(Hagen)发现圆管中的水流特性与速度大小有关,1869年发现两种不同流态水流特性不同。1880年英国学者雷诺(Reynolds)进行了著名的管道流态观察实验,1883年提出层流和湍流的概念,并提出用一个无量纲数(以后称为雷诺数)作为判别条件,给出雷诺数为2000(现在取2310)。
对于边界层内层湍流态的观察也早有学者进行,1872年英国学者弗汝德(Froude)观察到平板阻力与速度的1.85次幂成正比,而非层流的一次幂,1914年普朗特(Prandtl)研究圆球阻力时提出湍流边界层概念,1924年荷兰学者伯格斯(burgers)研究了边界层的转捩,1934年美国学者德雷顿(dryden)给出平板边界层转捩的临界雷诺数(以边界层厚度计算)为2740,1946年其又把这个数提高到8700。
在后来研究中,人们更关注扰动在层流流动中的发展,即层流稳定性问题,1880年英国学者瑞利(Rayleigh)研究了无粘性影响的微波扰动问题,1907年德国学者奥尔(Orr),1908年德国学者索末菲(Sommerfeld) 分别研究了微扰波运动振幅随时间的演变过程,提出著名的微扰稳定性方程,即Orr-Sommerfeld方程。同时1897年荷兰物理学家洛伦滋(Lorentz)提出微扰能方程,研究了微扰动能的随时间的演变过程。1935年托尔明,1945年美国华人流体力学家林家翘等给出了平板间Poisuille流动受阻尼扰动的临界雷诺数。但是用微扰方法研究圆管Poiseuille流动的稳定性问题不成功。稳定性理论给不出湍流转捩的物理机制,上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克兰(kline)用氢气泡技术研究了平板边界层的转捩现象,发现了边界层失稳先从二维的T/S(Tollmien-Schlichting)波失稳开始,依次出现三维的马蹄涡的拉伸与变形,破碎,喷射与扫掠等复杂的猝发现象。这些构成稳定性理论的基础。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