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milaoshu

高歌教授在国际刊物发表解决湍流世界难题的方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5-21 22:46:11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说钱先生搞的“人体科学”,其实当年美苏都正儿八经立项研究过这种东西,包括利用有遥视功能的人寻找丢失的导弹等等。从这个角度看,钱先生的这个研究也就是个“跟踪高科技”的活,结果在国内被批得一塌糊涂。到最后,竟然“为尊者讳”尽量不提这件事。说到底,这种事既然有人感兴趣,大家谁也说不清到底有没有,那研究研究又何妨呢。
发表于 2013-5-21 22:46:20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实在的,研究湍流对流体力学的意义何在都成为问题。与固体质点动力学的研究范畴一样,流体力学同样是研究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规律。诚然摩擦作为机械运动不可忽略的问题,固体质点动力学对摩擦都尚不能对摩擦热量以数学分析的方法加以描述而必须由实验得出,流体力学就能以对内摩擦的分析得出摩擦系数的数值?
发表于 2013-5-21 22:51:5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事如果你提“人体科学”,则肯定有人说这是伪科学,坚决要批倒斗臭再踏上一万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但要换个说法,说这是“神经科学”,估计这些人立刻就会顶礼膜拜,说这是科技的前沿。事实上人脑到底是怎么回事,科学上还真说不太清楚。正常人感觉不可能的事,一些大脑结构异常的人(包括所谓雨人)就能做到。最近美国提出“脑计划”了,估计我们这边又要“急起直追”了。我就希望有那么一天,有某个项目是我们匪夷所思地先提出来了,然后让美国人“急起直追”。到那一天,中国出大师拿诺贝尔奖估计都指日可待了。
发表于 2013-5-21 22:56:4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mpll 于 2013-5-21 22:46 发表
说实在的,研究湍流对流体力学的意义何在都成为问题。与固体质点动力学的研究范畴一样,流体力学同样是研究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规律。诚然摩擦作为机械运动不可忽略的问题,固体质点动力学对摩擦都尚不能对摩擦热量以 ...


你这么一说就又展示出中国人现实主义的一面了。科学研究除了实用的一面,还有满足人的好奇心的一面,不是说一定要“有用”才可以研究,“没用”的东西也是可以研究的。何况湍流的研究实际用处还是那么的明显。
发表于 2013-5-21 23:01:4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方面的事例可以参照历史上的一些事来看。据中国古书记载(《汉书》?),汉朝的时候就有人发明了“飞车”。这种“飞车”可以沿山坡而下,离地数尺,飞行数百步。当时的人觉得“没用”,于是就不了了之了。可是看看航空发展史,李林特尔的滑翔机也不过就是“沿山坡而下,离地数尺,飞行数百步”而已。再往前追溯,《山海经》中说有一个种族叫“奇肱氏”,也会造飞车,而且能用飞车运载东西往来飞行。当然,一说到《山海经》就离“迷信”不远了,我也就不多说了,这可是大忌,哈哈!
发表于 2013-5-21 23:08:43 | 显示全部楼层
再看西方历史。在文艺复兴之前,西方一直落后于中国,但文艺复兴之后,经过500年的发展,中国已经远远落后了。而文艺复兴最大的作用就是解放了思想,先是在美术和人文上,后来逐渐演化到科学技术上。虽然搞美术的和人文启蒙的,以及后来做科学发现的不是同一伙人,但思想上的互相激励是显然的。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20世纪初也有这么一次艺术革命,然后是科学大发展。前者是以印象派美术为前导的艺术革命,随之而起的就是以相对论、量子力学和飞机、无线电的发明为标志的科技革命。这里面的相互作用是显然的。
发表于 2013-5-21 23:12:2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34

“好奇”也是推动进行研究的动力之一,但与研究自身所遵循的的手段方法并不是一回事。
诺奖也罢大师称号也罢,都是对人类开拓对自然认识视野有贡献者的表彰而已。
发表于 2013-5-21 23:14:4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周华 于 2013-5-21 22:46 发表
再说钱先生搞的“人体科学”,其实当年美苏都正儿八经立项研究过这种东西,包括利用有遥视功能的人寻找丢失的导弹等等。从这个角度看,钱先生的这个研究也就是个“跟踪高科技”的活,结果在国内被批得一塌糊涂。到最后,竟然“为尊者讳”尽量不提这件事。说到底,这种事既然有人感兴趣,大家谁也说不清到底有没 有,那研究研究又何妨呢。

这个道理同我上面[29楼]所说的研究Astrology与Astronomy是两拨子不同的人是一样的。假如Vladimir Arnold, Lev Landau,Theodore von Karman或George Batchelor等也去研究耳朵认字或研究如何利用有遥视功能的人寻找丢失的导弹等等的话,估计也会被苏美英等他们自己国家的科学家批得一塌糊涂的。因为他们若这样做,不仅侮辱了他们自己,也侮辱了他们自己国家真正的科学家。
发表于 2013-5-21 23:18:3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mpll 于 2013-5-21 23:12 发表
“好奇”也是推动进行研究的动力之一,但与研究自身所遵循的的手段方法并不是一回事。
诺奖也罢大师称号也罢,都是对人类开拓对自然认识视野有贡献者的表彰而已。


关键是不要拘泥在手段和方法上,这些都是技术层面的东西。要想“有视野”首先就要有那个想象力。没有想象力,没有视野的人,只能利用学到的手段和方法,做些拾遗补缺的事。跟“有视野”的人相比,这就是工匠和大师的区别。比如电磁学,我们知道的就是电磁感应定律等等,但特斯拉说在他眼里电和磁都是有生命的。我觉得这就是我们与特斯拉之间的区别。
发表于 2013-5-21 23:24:1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周华 于 2013-5-21 23:01 发表
这方面的事例可以参照历史上的一些事来看。据中国古书记载(《汉书》?),汉朝的时候就有人发明了“飞车”。这种“飞车”可以沿山坡而下,离地数尺,飞行数百步。当时的人觉得“没用”,于是就不了了之了。可是看看 ...

科学同技术是有区别的,这有点类似于理科和工科的区别。中国古代有先进的技术,但没有发展出科学来。大致原因有两个,一是中庸之道的文化(说假话而不是求真的学风),二是科举制度的国家公务员选拔(而非世袭的知识积累),都不利于产生原创性的科学。
发表于 2013-5-21 23:24:5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coolboy 于 2013-5-21 23:14 发表

这个道理同我上面[29楼]所说的研究Astrology与Astronomy是两拨子不同的人是一样的。假如Vladimir Arnold, Lev Landau,Theodore von Karman或George Batchelor等也去研究耳朵认字或研究如何利用有遥视功能的人寻找丢 ...


从我们的角度看,这可能是“侮辱”,但在Arnold, Landau, von Karman等人的心目中倒未必有这个局限。当年钱先生是怎么想起去研究这个问题的我不太清楚,不过从时间的先后上看,也可能是听说国外在做这样的研究才着手去研究的。比如据我所知,当年波音公司就曾经研究过人的心理对电子仪器是否会起作用,其结论竟然是确实会起作用。要是放在我们国家,一个航空企业立项研究人体特异功能,会不会被看作是一种“侮辱”呢?
发表于 2013-5-21 23:29:1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coolboy 于 2013-5-21 23:24 发表

科学同技术是有区别的,这有点类似于理科和工科的区别。中国古代有先进的技术,但没有发展出科学来。大致原因有两个,一是中庸之道的文化(说假话而不是求真的学风),二是科举制度的国家公务员选拔(而非世袭的知 ...

科学是发现规律,技术是利用规律解决应用需要。
发表于 2013-5-21 23:33:1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39

有无哲学高度是大师区别于工匠的所在。至于“特斯拉说在他眼里电和磁都是有生命的”是否正确是另一回事。
发表于 2013-5-21 23:35:1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coolboy 于 2013-5-21 23:24 发表

科学同技术是有区别的,这有点类似于理科和工科的区别。中国古代有先进的技术,但没有发展出科学来。大致原因有两个,一是中庸之道的文化(说假话而不是求真的学风),二是科举制度的国家公务员选拔(而非世袭的知 ...


这个说法恰好又反映出我们科技界文化的另一个缺陷,就是理科与工科之间的偏见。理科的说工科的连一篇SCI都写不出来,工科的说理科的发表一堆垃圾,连一个实际问题都不会解决。诸如此类不一而足。我们看国外的一些工作,根本不存在这种偏见,需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谁也没有把自己限定在一个框框里。另外,“中庸之道”的原意是中正不偏,也就是走正路不走邪路的意思,跟说假话不求真没什么关系,其本意反而是要求真而不说假话。还有从历史研究的角度看,中国的科举制度一般认为是中国封建时代的一大发明,为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这与知识积累并不矛盾。知识的积累,特别是一个社会知识的积累,主要是靠学者的创造和传播,与公务员的选拔制度没有太大关系。当然,中国的科举制度主要考试内容是儒家思想,这可能把很多人推到对儒家思想的学习和研究上去了。但是,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一般的看法是由于中国人深刻的现世主义,没什么用的东西中国人就不去研究,而“抽象”的东西往往显得没什么用。要不是为了天文观测,祖冲之当年也不会去研究圆周率。
发表于 2013-5-21 23:41:18 | 显示全部楼层
发现F=ma叫科学;“车子不够快吗?加大发动机功率试试”叫技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