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广州全力

★★★ “UFO之谜” 完全破解 !!!-->新型气动力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4-7-3 19:01:51 | 显示全部楼层

★★★ “UFO之谜” 完全破解 !!!-->新型气动力

[这个贴子最后由广州全力在 2006/03/10 05:03am 第 2 次编辑]

飞行员刘世慧发现飞机右前方的UFO的示意图
 楼主| 发表于 2004-7-3 19:03:20 | 显示全部楼层

★★★ “UFO之谜” 完全破解 !!!-->新型气动力

[这个贴子最后由广州全力在 2006/03/10 05:05am 第 1 次编辑]

目击飞行员述说事件全过程
 楼主| 发表于 2004-7-3 19:05:22 | 显示全部楼层

★★★ “UFO之谜” 完全破解 !!!-->新型气动力

[这个贴子最后由广州全力在 2006/03/10 05:06am 第 1 次编辑]

罗盘通讯失灵几块黑影从飞机旁掠过示意图
 楼主| 发表于 2004-7-3 19:09:06 | 显示全部楼层

★★★ “UFO之谜” 完全破解 !!!-->新型气动力

[这个贴子最后由广州全力在 2006/03/10 05:07am 第 1 次编辑]

地面指挥员证实目击情况属实
所以我觉得这件事不可能是全体“革命军人”在集体地“造假”。
发表于 2004-7-9 12:54:55 | 显示全部楼层

★★★ “UFO之谜” 完全破解 !!!-->新型气动力

我只提一个问题供你思考:一个圆桶在旋转的时候带动空气运动所产生的旋涡是否可以将圆桶拉升到空中?这是你全部设计的关键点。
 楼主| 发表于 2004-7-9 19:30:11 | 显示全部楼层

★★★ “UFO之谜” 完全破解 !!!-->新型气动力

我的设计核心是产生有升力的气体或等离子体旋涡,则在谈环流、涡流和旋流等之类的东西前,我先说一下:
我是在容器中造了两种涡流。其中一种是平常所见所说的涡流,类似“龙卷风”,是有一定自我约束力的,不是“环流”,但我把这种常见涡流叫作“平面涡流”;另一种是我“发明”的,我叫它“立体涡流”,也有一定的自我约束力,外形很像吸烟人吐出的“烟圈”。
我为了把三种飞行器合并在一个申请当中,所以是以此“立体涡流”为共有的技术核心,而不是平常的“平面涡流”。但真实情况中,究竟是“平面涡流”还是“立体涡流”产生主要升力,这要看实验。
我正是在产生“立体涡流”的同时也产生了“平面涡流”,从而避免了整个流体变成为一个“理想环流”。并且我认为两种涡流都产生了升力。
“平面涡流”只有一个维度上的旋转,但“立体涡流”却有两个维度上的旋转,即不但像“平面涡流”一样有“水平面”上的旋转,同时也有“垂直面”上的旋转,总的外形是一个“螺绕环”,即电磁学中常见的螺线管两端相连接闭合成环形,也像将一股麻绳环成了一个圈。
所以在机械结构上有很多考虑,但在用电磁方式把等离子体环流变成为一个“立体涡流”就有先例,比如现在核聚变反应堆中的“托卡马克装置”中的中心感应线圈产生的变化磁场,在等离子体环流中感生出电流即可。呵呵。
发表于 2004-7-13 13:22:33 | 显示全部楼层

★★★ “UFO之谜” 完全破解 !!!-->新型气动力

有没有原型? 实物有说服力.
说那么没多少人会看,看懂的更不多,
拿个东西出来比什么都强.
 楼主| 发表于 2004-7-16 19:34:01 | 显示全部楼层

★★★ “UFO之谜” 完全破解 !!!-->新型气动力

[这个贴子最后由广州全力在 2006/03/10 04:56am 第 1 次编辑]

(第23篇)


                    UFO涡流的气动现象和强大旋风的经典证据


对UFO形成类“尘卷风”、“吸管式龙卷风”和“旋转式下击暴流”三种机理的探讨和总结。
在国际上,有关UFO或“飞碟”的目击现象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关于其生成旋风和吸力的描述,比如我引用UFO界数十年研究集大成的总结性报告中的词语: 当飞碟着陆或升空时,有时有狂风大作,当其在沙漠地带着陆时,会激起狂烈的沙暴,当其飞越大雪覆盖的雪原时,在其下方出现强烈的雪旋风暴,当其悬停在大海上方时,海面会掀起巨浪和水柱,海浪直朝飞碟方向吸去;能将重物如人体、汽车、飞机等吸起,可将树木连根拔起......等等。
在国内,只有“贵阳都溪林场之谜”中表现出UFO的类似龙卷风、下击暴流的特征,实际上这也是全世界六十年来最为详细、具体、集中的UFO特征的案例,是最有研究价值的UFO现象,其中UFO的特征表现为六个之多,而同时疑问也最多,但却是最可信。
我们从理论上分析知道,UFO的下洗流是带有旋性的,有向外扩张的趋势,一般情况下会被误认为“尘卷风”,在国内我们只找到一例,但却可能是世界上最详尽的关于UFO的气动现象的目击报告和案例--------

一篇提示UFO气动力的经典证据摘录:
《中国UFO目击8则之“凸透镜形的碟状金属物”》
1999年6月19日上午,在河北省蔚州镇,我与朋友出去逛,在路过电视塔不远处的工业小区公路时,发现远处十字路口东北角的一片空地上刮起了高7米、平均直径约30厘米的不太正常的旋风,风速很小。突然,我看到了一个凸透镜形的状金属物,我的朋友也看到了。这个物体在旋风顶上,由于无法感觉高度,只看到直径大约4厘米,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格外清晰,在太阳的照射下光呈亮白色。这个物体在有规律地左右晃动幅度不大,好像还在旋转,显得很自然。该物体外观结构完美,没有标记,整个样子像两个小草帽扣在一起,一条立体圆过位于两夹过的位置。边缘弧度比较大,很光滑。当时,约10时30分,天气晴朗,气温30摄氏度以上,偶尔有一些微风吹过。边续好几天的高温使人们很少出门,这地方还远离市中心,平时人寥寥无几,我们当时没有发现别人也注意到这不明飞行物。我从见到这物体时就想到了飞碟,但由于看得不清楚,所以没下定论。看了约1分钟,不明飞行物突然在我们的视线中消失了,像是溶解在空气中。这时,旋风也好像没了动力,越来越小,直到消失。我们这才明白,觉得这个不明物体非常像飞碟。

又是旋风!相信就是气象专家在此也不会强辞夺理,再不会“误会”是大自然的“龙卷风”或城市中的“尘卷风”了吧——这是UFO造成的旋风!是其上某个未知部分以未知的方式在其下部造成的,不可能是因为光滑的机体本身的旋转引起的,而很有可能是某种向下旋转的气流!是涡流带动(诱导)了空气的旋转并向下排出,成为“旋性下洗流”。
其中微型UFO下部的旋风是呈上小下大的锥形扩大的,这与我们推演出的UFO的“锥形旋性下洗流”的气动现象完全相符!在国外则有很多关于在沙漠和雪原中造成的沙旋风暴和雪旋风暴,都是狂风大作,不过事实上有更多的UFO在超低空悬停或起飞降落时周围空气情况平稳的描述,这我们也可推得出是UFO提高了其顶部的“中心涡管”高度和强度,提高了升力效率,使诱导的周围空气质量更大,而速度更低,所以旋性下洗流就很温柔了!相对的UFO在无人的野外完全可以无所顾虑,再说UFO的吸气口是在顶部中心涡管之下,吸气量又少,根本不怕吸入尘土之类的异物。
对于UFO能将重物吸起的现象就更加有名了,人们总认为这是UFO上一种“神秘的力”,由于只出现在其下方,加上把UFO的升力想像为所谓的“人工反引力”,和UFO表现出强大的磁力,使得这些林林总总的“力”都无限深奥起来。
从我们的UFO气动理论很容易推出,“贵阳都溪林场之谜”中的龙卷风是由UFO制造的,是真实的。关键在于UFO下部的“涡流边缘吸入流”的不可忽略的存在!如图所示,只要在UFO的“旋性下洗流”中混入一定量的等离子体,则在下部高速旋转的“锥形磁场”的作用下,原来自由扩张的下洗流会向中心收缩成管状,这时一个最奇特的现象出现了--------这个“空气和等离子混和管状物”是一个“吸管”,其中管子外部的流体是下洗流,是旋转着下降的,而“吸管”中心是空的无风区!管子的内表面是旋转着向上升的!这个向上升的流体其实是由“涡流边缘吸入流”形成的,其在“旋性下洗流”的旋转影响下也具有了相同的旋性。
其实这个下部的“吸管”和上部的“中心涡管”在外形上有很多相似性。上部的“中心涡管”也是旋转上升的,只不过其是向上自然的涌起并向外自然的旋开罢了,但同时其外围的诱导空气柱也是旋转向下的。下部的“吸管”也因为涡流的强大吸力可以有很大的负压,成为名副其实的“吸管式龙卷风”。但所有一切都没有离开空气动力学和电磁学的范畴,只是目前的自然界中、教科书上和实验室里都还没有这些新事物罢了。
相比之下,一个单一的“旋性下洗流”在地面上是向外扩张的,在外形上类似于“尘卷风”,只要强度大一点,就足够把灰尘、沙粒、雪片、树叶等轻质量的杂物吹开吹起并混和悬浮在空气中,形成人的肉眼可看清楚的一定大小的旋风或风暴。而形成“吸管式龙卷风”对地面物体如人体、汽车及对空中的飞机等的小面积的吸引,在人眼中就不一定看得见这种小“吸管”的具体形状,其下洗流向外扩张的趋势已经很小了,而吸管内的吸力可以很大,如果要增加其吸力,只有提高UFO上部涡流的强度,但奇怪的是这时UFO的升力并没有直接表现出明显的加大!因为其实下部的“涡流边缘吸入流”就是涡流升力的一个典型的诱导阻力,但用在吸引下部物体时却产生了有用功!
至于“旋性下击暴流”嘛,只在国内出现了一例,也是在“贵阳都溪林场之谜”中表现。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呈“旋转”的下击暴流!!!我们知道,在大自然中,下击暴流是向下的垂直切变风的最强的一种形式,而向下的垂直切变风是不可能旋转的,它与龙卷风形成的机理完全不同!其在下降到地面时,将向各个方向如车轮辐条一般沿半径线往外推射,是呈直线运动的,不可能有旋转的下击暴流。
既然大自然中不可能存在带旋转性质的下击暴流,那么气象学家如果提出这个全新概念就是没有科学依据的!但在“贵阳都溪林场之谜”中,一片呈圆面区域的折断树木在地面上呈逆时针旋转一圈的排列!
气象学家既然肯定这种圆面区域树木折断现象是下击暴流所为,但又不能解释其带旋转的性质,那么只能从UFO的本身功能上去找原因。UFO上的“光环”就是所谓的“立体涡流”,其实是个等离子体环,是一个高速旋转的且在两个维度上都旋转的螺绕环。这种等离子体旋转环最初是在核聚变的“托卡马克装置”里出现,后来据说由俄罗斯科学家用于发明出一种近程防御性武器,是在锥形磁场的压缩和加速下,把这种等离子体旋转环压缩成小环后喷射而出,在远处碰上物体后将爆开,这种压缩的等离子环有很高的能量,有高转速、高温、强磁场,爆开时的机理是一种“磁感应线重接过程”(磁重联),这个机理据说目前物理界仍无法清楚解释,但它就是真实存在。在我们的UFO下部其实是有内层和外层两个锥形磁场,内层磁场是旋转的,可以将等离子体环压缩并初步加速,而外层磁场一般不转动,但可以把压缩后的小环进一步加速,其在近地面碰上树木爆开后形成的是一个强力旋风,其旋转速度之高可将树木以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折断,并且同时因为体积极速庞胀将从周围空气中大量吸热,反而导致大范围降温,所以在圆面树木旋转折断区域根本找不到等离子体高温烧灼的丝毫迹象!事实证明这种向下喷射的小“光环”是UFO在森林中开辟着陆区的好工具,至于是否也是一种武器则会有很大争议。
国内我们找到一例空军飞行员驾驶战斗机在空中近距离目击案例,这曾是我国最有名最轰动最清晰也是最可信的关于UFO的气动现象的报告--------

一篇空军近距离目击到UFO上的多个“光环”(立体涡流)的经典证据摘录:
1982年6月18日夜,我国北方上空发生了一次奇异的空中异常现象。正在夜航训练的航空兵某军7名飞行员和地面干部,战士200多人都目击到此现象。22:06开始,空中出现光束和球状体后变成巨大的乳白色半圆体,地点在河北张北县上空。它的出现,影响了正在飞行训练的飞机,并给飞行员造成了精神威胁。与不明物在空中遭遇的飞行员介绍如下情况:“当晚,我参加夜航飞行。21:55分,无线电突然出现干扰,前方出现一如月亮般亮物。瞬间,它变成一道桔黄色光束,约30秒光束消失,出现一桔黄色球体,其边缘非常清晰好看。它开始在我正侧面上升并逐渐变大变亮。约1秒后,突然,这个球体向我旋转而来。随着它的加速度,球体四周出现一圈圈光环,如波纹一样,一圈圈桔黄和浅绿的光环在扩散,最外圈为乳白色。突然,球体像手榴弹一样炸开,光环随之消失。这时,中心出现一半圆球体,并迅速膨胀,急剧上升,铺天盖地的悬在空中,边缘像划规画的一样齐,底部不太清楚,像贴在地面。此时其右下方又出现一竖长型,似绿色。这时我虽竭力与塔台联络,但什么也听不清。我试图从那物体上空飞过,8000公尺仍越不过她的高度,面对此不可逾越的巨大“屏障”,我心里有些害怕,感到飞机有撞入这个物体的危险。在接近土木儿台的时候,我隐约收到地面给我的返场航向。我立即左转180度下降500公尺对正航向,这时,机内用点设备和仪表已恢复正常。心里踏实多了。在返航中,那个长方形消失,但物体中又出现了几块黑影,快速从我机翼旁掠过。22:30,我安全着陆。”

在这个UFO上机体的上表面的“随着它的加速度,球体四周出现一圈圈光环,如波纹一样,一圈圈桔黄和浅绿的光环在扩散,最外圈为乳白色”,这足以证明“光环”(立体涡流)在UFO上的存在性!
并且是有且只有当UFO在加速时,当其上表面的流体因为前方迎面而来的冲击气流将最上层的“平面涡流”吹袭扰动,同时加强了整个涡流的速度和强度,使涡流的发光度更强更亮,则其“光环”(立体涡流)才露出来!
所以这是拥有多个嵌套的“立体涡流”的UFO,是最可信的“多个光环”的证据。证明了UFO的“复合涡流”中的基础骨架--------“立体涡流”的真实存在,而其平时通常是隐藏于“平面涡流”之下,难以用肉眼分辨清楚的,但这里却出现了一个飞行器的加速,在这个加速中出现了一个由“平面涡流”被吹袭被扰动,而“立体涡流”被加强被显露了出来的完美过程的再现!

附图说明:
右边的彩色小图从上到下有5张,依次解释为--------
第1张:  新闻记者现场采访目击飞行员刘世慧
第2张:  飞行员刘世慧发现飞机右前方的UFO的示意图
第3张:  目击飞行员述说事件全过程
第4张:  罗盘通讯失灵几块黑影从飞机旁掠过示意图
第5张:  地面指挥员证实目击情况属实


 楼主| 发表于 2004-7-22 23:07:58 | 显示全部楼层

★★★ “UFO之谜” 完全破解 !!!-->新型气动力

理想实验揭示升力现象的本质(之一)。(第24篇)
我们知道,在一个静止的平板上平行吹气也会产生升力,在凸起的板上效果
更好,则可以设想,一架静止的飞机,机翼上表面可以用发动机喷气得到升
力,那么我们再在机翼上表面加一块极轻的的硬板或硬膜,则通过对此板或
膜的不同处理,有不同的结果。
实验一:此板或膜是铰接在机体(机翼)上表面的,是飞机的一个组成部分,
让发动机的喷气在板(膜)和机翼的上表面之间的缝中通过,此缝的高度全
部由喷气流决定,即缝中气流的上下各层的速度都一样,没有“速度梯度”,
可以知道,机翼不会产生升力。结论是:机翼没有得到“环量”,机翼上表
面的喷气流没有与周围大气相互作用和交流,因而没有升力,虽然其“缝”
的前后都是敞开的,结果只是飞机因向后喷气而得到推力,但永远飞不起来,
实验二:请“上帝”帮忙,将板(膜)在空中提住,此时板(膜)不是飞机
的组成部分,即与机体没有任何连接。可以想得到,只要喷气流足够,则飞
机会同气流一起“贴”在此板(膜)的下表面并飞行,如果板(膜)够长够
大,只要“上帝”将板(膜)向上提起,则飞机也会随着板(膜)而升起,
会永远贴在板(膜)下表面,这里边可认为机翼是有升力的。对比实验一有
点让人不解,我们在此不能简单地归之为与周围大气有了相互作用和交流,
可以这样想,实验一是上部大气将几乎同样的一个大气压力压在了机翼和喷
气流上,是通过飞机上的组成部分----板(膜)而作用在飞机自身之上,也
就等同于我在前边曾经说过的所谓“压力回传”吧。而实验二是“上帝”将
板(膜)提起了,“上帝”拉住了板(膜)上部的大气层,顶住了大气压力,
所以机翼只受到下部大气压和机翼上表面喷流的静压,所以飞机可以“贴”
着“上帝”手中的板(膜)飞起来了。呵呵。
实验三:现在我们在实验一的基础上将板(膜)突然拿开,这会不同了,大
家都知道机翼会有升力,不过可能大家不太注意到一个现象,即升力是逐渐
“恢复”的。也就是说,机翼早就潜在地有了一个“环量”,但暂时没有被
释放出来吧,现在将板(膜)拿开,就是“环量恢复”了。那么,“环量恢
复”是怎么一回事?升力现象的本质是什么?我们从经典的机翼流线图上看
到,流线在机翼表面附近是上部密下部疏的,即是所谓上表面流体速度比下
表面高,上下静压差是升力。不过我们要另想到一个经典推理过程,即用环
量理论推理机翼升力时,我们是首先从机翼进入气流伊始时开始的,此时机
翼环量无法定论,伯努利原理不适用,即机翼没有升力,只有当环境条件稳
定下来,流场分布趋于定常,环量趋于一个恒定值时,才有最大升力,升力
才完全“恢复”。这时我们可以想到,当突然将板(膜)拿开时,在那一瞬
间,喷气流上方的空气是不动的,可以认为上方空气是凝固了的“固体”或
硬板(膜)等,是同样地压在了喷气流之上,则机翼同样不会有升力。那么
为什么过一会(瞬间)后又“逐渐”有了升力呢?我们再去分析经典机翼流
场图,可以看到,以粗略的眼光说,机翼对上下部的周围空气的影响是有一
个主要的范围的,而且此范围不太大,从上表面看,此影响范围就是流线密
的部分,有一定厚度,如果不管附面层的话,其上表面的流体速度是呈“梯
度”分布的,即贴着上表面气流速度最大,然后向上逐渐递减,最终减为零,
即逐渐与外部大气融合了。这种流体即所谓“剪切流”,不同层次流体速度
不同,形成速度“梯度”。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去掉了板(膜)后机翼升力的
“恢复”吧,正是喷气流与上部大气逐渐融合,形成“剪切流”,带动了上
方空气,有个“速度梯度”,则潜在的“环量”得以逐渐“恢复”,得到了
升力,因此我叫它“环量恢复”的过程。
从上面理想实验可以看出,在上表面形成“剪切流”(除了附面层外)是产
生升力的必要条件之一,也是升力面高速流与外部大气相互作用和交流的本
质现象吧。(当然如果相对于上面的整个大气层在动也行,呵呵。)
 楼主| 发表于 2004-7-31 22:43:29 | 显示全部楼层

★★★ “UFO之谜” 完全破解 !!!-->新型气动力

f10w网友说的对,我得作一堆模型,但流体的东西如果模型有点粗糙或者方向有偏,就可能有相反的情况,
就象周华主持提醒的,用水桶旋转气体一样,我想这种环流在桶内没有涡度,一有点速度就向四周挤压并
向上溢出去了,所以我还是认真地去造一个“台风”一样的涡流吧。但定性推理先作一下比较好,出问题
也知道错在何处,定量分析我是没有能力的,象边条涡的公式也出来得较晚,所以我先要让模型有效才是。
发表于 2004-8-1 11:13:29 | 显示全部楼层

★★★ “UFO之谜” 完全破解 !!!-->新型气动力

有意思。
 楼主| 发表于 2004-8-3 14:01:47 | 显示全部楼层

★★★ “UFO之谜” 完全破解 !!!-->新型气动力

此照片是一原先反对的网友转变观点后在台湾的网站得到的图,发生地点也是在台湾,据
说已经过电脑分析和着色处理,但目前暂无法得到这些具体说明和分析。
一般来说能得到的近距离照片都是飞行物在低速或悬停时的,可以用多种方法鉴定其真伪,
如果用电脑着色的话,不知其红色是否代表高温部分。
如果是,那么可看到其上表面的高温深红色流体或不明物质远远多过下表面,而且这种深
红色流体如此规则成形,明显呈轴对称,只能判断此流体是旋转体,如果是高速旋转流体,
当然会有升力,其旋转流体似乎从光滑的边缘溢出,深红色的旋转流体也呈现扁碟形状,
但似乎比较厚实。
深红色旋转流体的上方是高大的浅红色柱状物,边缘逐渐变得不规则,好像空气被高温深
红色部分加热后的自然上升的空气柱。当然也许可以认为其中交界部分有“剪切流”,剪
切流成了流体从旋到不旋的过渡区。
如此看来,此照片是“假得过于高明了”!可以说这张照片对我的理论比较支持,我是相
信其是真实的。
 楼主| 发表于 2004-8-7 20:14:51 | 显示全部楼层

★★★ “UFO之谜” 完全破解 !!!-->新型气动力

从直喷流到旋流的升力演变(第25篇)
        ----理想实验揭示升力现象的本质(之二)
除了气球的浮力之外,涡流中心低压无风区、机翼相对于整个大气层的运动,
还有静止的表面与上部大气之间形成剪切流等等,可算是几种利用气压差作
升力的主要形式。
上一个实验是用喷气流在机翼上表面呈直线方向喷出,但现在可以设想这是
个旋流的情况,大自然的“台风”和“龙卷风”都是真正的涡流,好象都是
证明,不过因为对其了解不多,不好定论。
如有一条长宽比极大的带子(或者说是展弦比极小的机翼),设喷气流永远
沿带子中心线走,也暂不考虑翼尖涡,并且其侧向有理想的柔性,可侧向卷
绕但上下表面可保持平坦,那么在侧向剪应力下可从一条笔直的带子侧向盘
绕卷成一个大圆盘面。
原来带子是直的,喷气流也是直的,现在带子盘成了圆面,喷气流也成了旋
流。可以设想喷气源是在圆面中心,则此旋流是由内向外旋出的“反旋流”。
原来绕机翼的环量现在可以沿渐开线(螺旋线)的轨迹去计量,原来带子上
表面与上部大气形成的“剪切流”也成了“螺旋形旋转而出的剪切流”,可
知原来的带子得到的升力现在并没有变化。
可见,旋流在平面上也是可以产生升力的。
相对于一有限翼展的机翼,从圆面中心向外喷气不会有翼尖涡,是个优点。而
相对于从圆心向外360度全方位笔直喷气,向外旋转而出的“反旋流”进一步
提高了效率,因为就每一个气体微团或分子而言,其在圆盘面上走过的路程变
长了,如果其速度变化不考虑,则其“作功”的时间也变长了。
理想情况是,旋流完全不旋出圆盘面,则旋流的能量全部消耗在摩擦上,是旋
流内部的摩擦、与其上方同样旋转的剪切流之间的摩擦等等,剪切流的形成和
消散耗费了主要能量。但当机体前进时,旋流或剪切流有可能部分被吹向后并
脱体,成为“脱体涡”?是不希望的情况。另外一个可能性是,理想的旋流在
圆盘边缘不旋出,但形成的上下表面压力差倒致下部空气向上翻卷,类似于通
常的“翼尖涡”。虽然目前不知此涡流性质,但可以预料其不会脱体,也即有
一定的自我约束能力,在外形上是一个两端相闭合成环状的螺线管,可以说是
“涡卷”和“涡环”的有机结合,同时有水平面和垂直面上的旋转或“涡度”,
这是一种新型涡流------“立体涡流”。
因为现实中理想情况是不会出现的,我就主动去造这个“立体涡流”,并将其
与一般我称为的“平面涡流”相组合,达到我的设想,并作为我的技术核心。
虽然在机械方式上比较困难,但用电气方式实现却有最好的先例------在核聚
变的“托卡马克装置”中就是这样的等离子体螺绕环,是个内部环流。
同样我在前边的“飞碟”的涡流发生器的圆心加上了个“中心感应线圈”(大
家可以自行补画上去),为的就是用线圈中的脉冲电流在等离子体环流内感应
出电流,则等离子体环流就会在垂直面上自动旋转,成了“飞碟”上表面的
“等离子体立体涡流”。同时,会产生强大的电磁脉冲,低空飞行时可干扰、
烧毁一切非屏蔽的电器,是“UFO现象”的主要特征之一,呵呵,“UFO之谜”
已接近全解!
发表于 2004-8-8 10:28:23 | 显示全部楼层

★★★ “UFO之谜” 完全破解 !!!-->新型气动力

全力:如果我理解的没有错误的话,你的设想其实就是想人工制造一个龙卷风,把UFO提升到空中。不论用气动的方法还是用电磁的方法,你可以先从能量的角度思考一下,看看将一个UFO提升到空中需要多大的功率。需要提醒你的一个事实是:龙卷风是大气系统中的一种流动现象,其能量来源于大气,功率巨大,对于摧毁房屋、拔掉树木等事情是可以做到的。而UFO飞行需要的能量有多大,用人工制造龙卷风是不是效率最高的方式等问题都需要你思考。
纠正你一个小错误,流体中的低压区中的“压”指的就是静压。另外,我给你提出的那个问题是想让你去复习一下儒柯夫斯基定理,思考一下涡产生升力的机理和前提条件。如你对气动有兴趣,也可以找本空气动力学的教科书来看看,主要是要看懂基本道理,不要望文生义。
 楼主| 发表于 2004-8-9 21:56:05 | 显示全部楼层

★★★ “UFO之谜” 完全破解 !!!-->新型气动力

没有吧?我不会想要造一个真的大型龙卷风或台风,只是借来比喻一下,主要是在圆盘面上造一个高速旋性气团,速度高了,静压一般会降低,其实象台风和龙卷风这两种自然界的大型涡流,其低压区可以细分为两个,一个是旋风的高速使静压降低,另一个是中心都有一个无风的低压区,这个无风低压区中空气无旋,没有动压,只有静压,但静压也比常压低。
不用太高太厚的旋性气团(或涡流)就可以产生足够的升力,也许更象一个微型台风吧,但我叫这种只有一个平面上的旋转的涡流统一叫做“平面涡流”,另外我造了一种象螺线管两头相连而成环形的“螺绕环状涡流”,是“涡卷”和“涡环”的有机结合,我叫其“立体涡流”。
“立体涡流”同时有“水平面”上的旋转,也有“垂直面”上的旋转。再比如说“涡环”吧,人口吐出的“烟圈”就是一个“涡环”,其上的空气分子都绕着“涡线”转,但就象一串“佛珠”一样,每个佛珠都只会绕着那条线绳在转个不停,但并不会在线绳上有位移,即不会绕大环旋转,所以只有单个平面上的旋转,所以我仍然把“涡环”归类为“平面涡流”,当然“涡卷”就更不用多说了。
但有不少教科书都误会了,认为“涡环”是螺线管两端相连的环,有两个平面上的旋性,但实际其只是一串“佛珠”罢了。
但就是这样的一个“旋转环”,在机翼上是会造成升力的,当然是因为其静压低嘛。在“UFO”上表面,这种“旋转等离子环”是在磁场中加速运动的,当然会发出光波,所以就成了一个个的“光环”,这种“等离子体旋转发光环”在“UFO”上表面可以有大大小小多个,每个“光环”因为平均绝对速度不同,所在区磁场强度也有别,所以光谱也不同,即色彩也有异。
高速旋转的流体在圆面上当然会产生升力啦,当然是因为其静压低嘛,就象直接向静止飞机的翼面上喷气嘛,当然有升力啦,怎么啦?不要误解我嘛。
儒柯夫斯基定理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好象有部分是重点说绕翼型的涡流和环量的,这同我所说的圆面上的“平面涡流”或旋转流体的分析当然不能谈到一起啦,何况我在前边也分析了翼型产生升力的根本条件之一就是在翼面上有剪切流,这是我个人在此方面独到的想法,是深入了一步嘛,也许在别人看更多的只是换个说法吧。
空气动力学的教科书我只有一本,一直想另找几本更细的,你有空帮个忙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