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881|回复: 10

[转帖]神舟功臣之一:台灣科学家李椿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0-30 15:12: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大陆神舟六号的成功,幕后功臣众多,台湾人李椿萱就是其中之一.他是出生于台湾的外省人,毕业于成功大学,在美国取得硕士、博士学位后,返回大陆,参与一系列的太空相关研究,现任神舟项目流体力学组组长.
李椿萱在接受大陆搜狐网站专访时说,他的"流体力学组"有组员48人,每人皆有博士学位,其中2人也是来自台湾,一清华,一台大,他们在美拿到博士后返台任职中科院.

李椿萱引用出身台大的老陈(化名)的话说,陈水扁掌权后,大量引入有台独倾向的美籍台人分掌要津,他们任命主管,不问专业,只问独不独,甚至让学土木工程的人当喷射研发组的主管.而这些主管私下谈话常常提到「外省人不可相信」,再加上陈水扁不断的推促台独,甚至有了台独的时间表,老陈认为,台独一定会引爆战争,他身为外省人,当然的是中国人,他不愿意为台独制造武器来伤害中国人民,他不愿意当汉奸.
这是他们多人陆续辞职的原因,有人回到大陆,辞职前,他们这些外省人曾经串联,有人因家庭因素继续留在中科院,这些人向老陈说过,你就把我们徐庶好了. 网站记者就问李椿萱,徐庶是什么意思? 李椿萱笑了一下说,看看三国演义就知道了....
李椿萱继续说,大陆太空科技研发人员非常多,分组很细,约有21个小组,每组50人左右,来自台湾的不下百人,所以说,大陆太空科技的成就,是包含台湾人在内所有中国人的光荣. 神六升空的另一种力量,不但是助推火箭的力量,更是两岸和全球华人科学家贡献的力量。多少年来,来自海内外各学科的专家学者,从各个角度为神州飞船的顺利升空贡献了心血,提供了不同的动力。
来自台湾的李椿萱博士,就是神州飞船背后无数无名英雄中的一员。一九三九年出生的李椿萱,一九六三年毕业于台湾省成功大学之后往美国留学,先后获得美国新墨西哥州立大学与纽约州立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李椿萱和现任香港城市大学校长张信刚、著名科学家丘成桐等人都是七十年代美国华人保钓运动的积极分子,并且是纽约保钓运动杂志《水牛》的编委。
他先后在纽约州立大学及加州理工学院从事计算流体力学及高雷诺数流动的非线性稳定性理论研究。一九八零年从美国到中国大陆工作之前,曾在美国著名的洛克希德导弹及空间公司,从事飞行器设计与空气动力学研究,先后参加了航天飞机、反弹道导弹系统与战术导弹的研制和预研工作。到北京之后,李椿萱任教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原北京航空学院),从事飞行器空气动力学、高速碰撞力学、粒子束动力学及计算力学等多种学科及相关工程领域的研究工作,并先后担任流体力学研究所所长和国家计算流体力学实验室主任。
李椿萱目前还担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馆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设计及应用力学系教授,先后指导了七名博士后研究人员和四十多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其中二十名博士生和十六名硕士生已获得学位。李椿萱表示,他到中国大陆之后主要是培养人才。在北航期间,他先后开设了黏性流体力学、稀薄气体动力学、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基础等十多门本科和研究生课程。除此之外,他还参与了一些重要的科研活动,比如从一九八七年至一九九七年间,他作为国家「八六三高技术计画」航天技术领域专家组成员,参与了中国大型运载火箭及天地往返系统的发展规划与研究工作。在负责气动力、热专题组期间,他组织实施了一批气动关键技术单项预研;主持研制与改造若干项大型地面模拟实验设备,以及研究开发了一批实验技术;并负责国家计算流体力学实验室的筹备和组建。一九九七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是中国大陆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李椿萱告诉亚洲周刊,他领导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流体力学研究所和国家计算流体力学实验室,是在二零零零年以后参加有关载人航天的具体研究任务。他强调是「我们研究所集体承担」,不愿突出个人的角色。他于一九九八年创建的国家计算流体力学实验室,作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参与了神舟飞船和运载火箭外形设计空气动力学特性的研究和计算,他说,「个别教师参加了具体的课题研究」。

北京台湾同学会的成员
李椿萱说,目前他领导的这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有七、八个教授和众多的科研人员,经费则来自各个不同部门的投资。作为北京「台湾同学会」的成员,李椿萱说,除了教学和科研之外,有机会也一直参加该会的活动。「台湾同学会」是七十年代、八十年代期间,一批在欧美国家留学工作的台湾留学生回到中国大陆参加工作而成立的一个联谊机构。李椿萱原籍广东新会,生于云南昆明,在台湾上小学、中学和大学。已在北京安家的他,唯一的女儿已经在读研究生。由于角色特殊,他仅在一九九三年回过台湾一趟。
 楼主| 发表于 2005-10-30 15:14:3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神舟功臣之一:台灣科学家李椿萱

台灣教授協助研發神6
——傳部分零組件 台商公司生產
【大陸中心╱連線報導】據《亞洲週刊》報導,「神舟6號」能順利完成此次任務,包括來自台灣在內多位海外歸國學者功不可沒,「神舟6號」部分零組件甚至是由上海一些台商資訊電子業者所生產。不過,這些零組件採購過程十分保密,即使廠商也不會知道商品的最終用途。

海歸派學者功不可沒
《亞洲週刊》表示,在「神舟6號」龐大的研發團隊中,至少有80位在中國被稱為「海歸派」的海外歸國學人貢獻一己之力。其中,「北京航空航太大學」飛行器設計及應用力學系教授李椿萱就是來自台灣,李椿萱2000年起就參與中國載人太空船的研發工作。
李椿萱籍貫廣東新會,1939年出生於雲南昆明,不過小學到大學教育則是在台灣完成。1963年李椿萱從台灣成功大學畢業後就赴美留學,在紐約州立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後,曾在美國洛克希德公司參與飛行器設計及空氣動力學研究,並於1980前往北京航空航太大學任教。

遭點名台商低調否認
但在李椿萱選擇前往中國任教後,因工作性質較為敏感,除了曾在1993年回台灣1次,基本上跟台灣的的聯繫已不多。倒是大上海地區的台資電子資訊公司,有多家公司所生產的零組件都被「神舟6號」所選用。
江蘇南通台商協會會長劉璟芳的「南通全用電子」以生產電容器聞名,2年前盛傳該公司曾為「神舟5號」製造的引線。不過,面對《蘋果》詢問該公司是否也為「神舟6號」提供零組件,劉璟芳則低調否認。
劉璟芳說,該公司曾為中國太空船生產零組件應是台商間的「開玩笑話」。但據了解,台商就算真的有為「神舟6號」提供零組件,一定會簽署保密合約,而官方在採購時也不會告知,減少洩密機會。

李椿萱小檔案
年齡:66歲
祖籍:廣東省新會市
學歷:台灣成功大學畢業,美國新墨西哥州立大學碩士,紐約州立大學博士。
現職: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國家計算流體力學實驗室主任,飛行器設計及應用力學系教授,199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第9屆全國政協委員。
发表于 2005-10-30 21:06:28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神舟功臣之一:台灣科学家李椿萱

华人最需要的就是凝聚力。
发表于 2005-11-8 23: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神舟功臣之一:台灣科学家李椿萱

嗯,没想到老李在做神六,怎么不带偶玩啊?
发表于 2006-3-8 16:24:15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神舟功臣之一:台灣科学家李椿萱

长见识了。
发表于 2006-3-10 17:55:47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神舟功臣之一:台灣科学家李椿萱

是啊,在这个时候中国不是缺少什么,缺少了是可以挣回来的,中国现在太需要凝聚力了 !
发表于 2006-3-14 23:08:14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神舟功臣之一:台灣科学家李椿萱

我说怎么台湾也有一个
发表于 2006-3-20 17:23:16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神舟功臣之一:台灣科学家李椿萱

长见识了
发表于 2006-4-19 23:37:5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神舟功臣之一:台灣科学家李椿萱

据我了解在大陆科技界有很多是台湾出去留学回到大陆发展的,有得都评上院士了。年纪轻一点的像林毅夫,风头也很劲。
发表于 2006-4-20 16:54:35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神舟功臣之一:台灣科学家李椿萱

为所有中国人叫好
 楼主| 发表于 2006-4-23 01:12:26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神舟功臣之一:台灣科学家李椿萱

台湾军工人才流入大陆
台湾严重的武器外购倾向,导致其科研人员无所事事,甚至被大量裁减,引发了一轮“国防”人才的外流。据称,许多人不仅帮助韩国研制出了喷气式教练机,甚至还通过第三国前往大陆。
文/特约撰稿员 郑继文
最近,台湾媒体披露了一则新闻,指出过去10余年来台湾的“国防”科研机构人员大量流失,不仅前往韩国协助研发新型喷气式教练机,甚至还有前往中国大陆参加军方“国防”计划制订的。
报道还指出,台湾的“国安”机构正密切追踪这些人员的动向,不过对于这项“国安”漏洞目前却也无可奈何。
   
由于台湾的政军环境特殊,武器装备的取得受到极大限制,因此在“国防”方面向来重视自主发展,过去数十年来一直投入庞大的经费与人力研发所需的武器装备,并且获得了可观的成就。回顾台湾的自主“国防”发展,上世纪的80年代是巅峰期,台湾三军当时都有许多重点型号“国产”武器问世,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IDF战机、天剑系列空空导弹、雄风系列反舰导弹、天弓系列防空导弹、勇虎式主战坦克等,这些武器目前仍是台军的主力装备。
难兄难弟的汉翔公司与“中科院”
台湾能搞出这么多性能不差的“国产”武器,须归功于庞大而完整的“国防”科研与生产机构。
台湾“国防”科研机构的龙头首推“中科院”,另外还有自“中科院”航发中心改制的汉翔公司,在联勤与军备局还下辖有研发机构和生产工厂,例如研制云豹轮型装甲车的兵整中心、研制火炮的第202兵工厂、研制制式枪械步枪与机枪的第205厂等,这些科研与制造单位目前能生产台军所需的传统武器和多种型号导弹。
“中科院”是其中最重要的单位。该院在1969年成立,目前拥有超过8000名员工,下辖的研发团队包括6个所和3个中心,6个所分别是第1所的航空研究所、第2所的导弹火箭研究所、第4所的化学研究所、第5所的材料光电研究所、资通研究所和电子研究所,三个中心分别是系统发展中心、系统制造中心和系统维护中心。
台军目前使用的“国产”导弹、火箭炮、军舰电子战系统、海军观察通讯系统等都是由“中科院”研制,该院目前的工作重点是雄风2E巡航导弹、雄风3超音速反舰导弹、万箭空地攻击武器等,被视为台军未来抗击解放军的重要反制武器。
虽然“中科院”的地位重要,但是过去10余年来日子相当不好过。在台湾政治斗争严重的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科院”被视为政治非主流派而受到打压,加上台军实施所谓精实案、精进案等好几个阶段的人员削减,以及台湾的武器获得日趋倾向外购而不重视“国防”自主发展,使得中科院在经费和人员方面日趋紧张,陷入了目前“要钱没钱、要人没人”的窘境,导致“国防”研发队伍大幅萎缩,并且大量的能人好手纷纷离去,流失了许多培养不易的“国防”专家。
更严重的是,“中科院”上下目前的士气相当低迷。在过去2年多里,全院处于严重无效率运作的空转现象,导致重点研发项目迟迟无法获得突破。
了解内情的人士向《凤凰周刊》指出,“中科院”目前存在“同工不同酬”与“工作量不均”的严重现象,有的单位的人员无所事事,经常是喝茶看报聊天和开小差,而有的单位却是忙得不可开交,工作多得做不完,经常需要加班或是出差,这种现象让院内的许多人深表不满。
不仅“国防”科研重镇的“中科院”问题重重,由“中科院”航发中心改制而来的汉翔公司,低迷的状况与中科院算是一对“难兄难弟”。
汉翔公司在1996年改制后隶属于台湾的“经济部”,该公司在130架IDF战机制造完毕后,由于没有后续的飞机研发计划要做,使得整个公司的发展面临重大的转折。
当时正值上世纪90年代中期各国国防工业重整的年代,汉翔公司其实有着很好的机会与国际知名航天厂商进行合作,借此成为国际航天产业分工体系的一环,不过由于台湾当局的远见与魄力不足,错过了汉翔公司转型的契机,使得整个公司走上了逐渐萎缩的不归路。
汉翔公司目前有超过4000名职工,除了组装少量美国直升机外,目前的营运只能靠飞机翻修与延寿改装、制造飞机零部件、支持台军的拖靶训练任务、科技项目等业务来苦撑。
作为一个台湾曾经引以为傲的超音速喷气式战斗机制造厂,目前的汉翔公司的业务已沉沦为“打零工”,前景相当黯淡。由于看不到公司的未来,汉翔公司在过去的几年里,无论是人员和技术能量都在快速流失,大量的研发与航空制造专业人员流向民间甚至是国外和大陆,而韩国便在这个时候适时地接收了一批汉翔公司离退职专家。
台湾“国防”科研人员的楚材晋用
韩国是从5、6年前开始向汉翔公司挖角的。韩国KAI航天公司通过中介公司,从汉翔公司网罗了一批10余人的研发团队,协助KAI公司研制T-50超音速喷气式教练机。
T-50教练机是美韩合作的研发计划,韩国除了获得F-16战机的制造商—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技术支持外,当时也希望汉翔公司能合作研发此机。不过,台湾与韩国一向是经济发展的对手,汉翔公司不想扶持韩国,因此拒绝了韩国公司的要求。
于是,韩国转而从台面下向汉翔公司挖角,据了解内情人士向本刊指出,当年KAI公司搞T-50计划总共从台湾网罗了10余名航空专家,给予优厚的待遇,提供包括约20万美元的年薪,以及定期往返台韩间的机票与长假。
对于离职航空专家协助韩国研发T-50教练机,汉翔公司高层曾轻描淡写地指出,这些人都不是IDF计划的核心人员,言下之意是这些“二军”的出走与协助韩国发展航空工业,对汉翔公司与台湾都没有造成伤害。
实情果真如此吗?当然不是。韩国不仅从T-50计划开始成功地建立更高等级的航空工业,优质的T-50教练机也阻碍了IDF战机进一步发展的可能。
由于T-50和IDF的技术都来自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在技术同源的状况下,这两款飞机有许多特征都非常相似;T-50的问世和积极对国际市场的销售,使得汉翔公司试图将IDF战机研改为教练机的计划也宣告破灭。而且,说不定台湾未来还可能反过来向韩国购买T-50。
尽管汉翔公司的教训过去的时间不长,但台湾在“国防”工业上自废武功的做法,最近又在“中科院”上演。
台湾“国防部”计划,自2005年开始以每年10%的幅度裁减“中科院”的编制,总编制从2006年的8000名降至2010年的5000名以下,等于是将现有的8000名职工裁减一半。
尽管“中科院”确实存在一些冗员,有调整组织和精简人事的必要,不过现行的办法却过于粗糙。就举最近裁撤的第51梯次“国防”役296名科研人员为例子,这批人员许多是毕业于台湾大学、清华大学、交通大学的优秀人才,过去接触了大量的关键科技研发,如高度机密的雄风2E、雄风3导弹计划,不过却在多年培养后于2005年10月和2006年1月全部被裁撤,许多人甚至是来不及交接就仓促离职。
至于这些离职员工何去何从,据说韩国也向这批人伸出双手,以协助韩国研发导弹。
“中科院”的导弹研发能力很强,无论天弓、天剑、雄风系列导弹或探空火箭的技术都相当成熟。根据台湾媒体引述“国安单位”的消息源指出,积极研发导弹系统的韩国在过去几年积极网罗“中科院”的离退职导弹专家,前往韩国协助其突破飞弹系统里的传感器、寻标器、伺服系统等技术的研发瓶颈。
目前韩国虽然有能力制造神弓、飞马等型号的野战短程防空系统,不过仍无法研制出反舰导弹、中程防空导弹、短程弹道导弹等武器,预计中科院的导弹专家将可大幅缩短韩国研制出这些精密导弹所需的时间。
根据台湾方面目前的规定,“中科院”离职人员依据接触机密等级的不同,离退职后前往大陆与港澳需管制1至3年,不过如果前往其它国家则没有限制。
因此,这大开了韩国的挖角之门。不过让台湾“国安单位”深感不安的是,自2005年下半年开始,“国安单位”陆续发现有超过50名“中科院”离退职人员,经过第三地,如韩国、日本、新加坡等转赴中国大陆。
台湾“国安单位”强烈怀疑,这些人员中有部分可能把台湾的“国防”机密泄漏,部分人员甚至还可能参与大陆的“国防”科研计划。
韩国的能与台湾的不能
事实上,让台湾“国安单位”深感恐惧的上述现象,完全是台湾人自己制造的。
过去几年来,台湾的武器外购倾向相当明显,无法自制的先进战机、潜艇采取外购可以理解,不过在本身有潜力研制的部分也采用外国制武器,甚至鄙视自制的武器,这就是自废武功了。
举反导系统为例,台湾军方坚持向美国购买爱国者三型导弹,而本身由天弓系统精进发展的天弓反导计划则被束之高阁;再比如,技术门槛不高的装甲车,尽管台制的云豹装甲车颇受好评,不过台军内部还是有许多人希望能够采用美制装甲车。
与台湾一样,韩国很早便致力于“国防”自主发展,10余年前就能够自制传统武器,像是陆军的主战坦克、各种火炮和轻武器,以及海军的导弹快艇、护卫舰、登陆舰等。而且,这些武器不仅供韩军使用,还出口供应国际市场。
近年来,韩国逐渐在武器出口市场上有所斩获,已将装甲车、运输舰等出口土耳其和若干东南亚国家。韩国并不以能够研制传统武器而自满,近年更致力于“国防”自主的技术升级,积极研发技术难度更高的喷气式战机和各类型导弹,试图在“国防”发展上更加独立自主。
台湾不要的韩国抢着要,甚至前往大陆寻找事业的第二春,台湾辛苦培育的“国防”专家被楚材晋用,台湾当局的作为真是耐人寻味。(图/郑继文提供)
来源:凤凰周刊2006年第8期 总第213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