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3-20 18: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二、精神缺乏、游戏成风、学生忙着贴金、老师忙着项目——你认识这样的大学么?
当我从那古朴典雅的建筑旁走过,再深入到自己的学习环境和学校其他地方后,我发现这
个地方与我之前在书中读到的宁静的大学校园不同,这里各色人等纷纷扰扰,大小汽车进
进出出,随处可见各式各样的商业海报或者广告,草坪上遛狗的大妈悠然自得。那种在中
小学可以听到的琅琅书声在大学里却寥寥无几,大学怎么竟然不如小学?这些大学生们都
不读书么?我很困惑。
在正式开始上课之后,我更加见识了大学里很多人是怎么样上课的:
早晨上课铃响了之后有很多人穿着拖鞋边吃早点慢悠悠地晃进教室,吃完早点后看看上面
的老师,讲得没意思,于是爬着再补一觉。有的学生干脆一睡不起,大学里有句话是这样
流传的:“一觉醒来一看表十点了,继续睡到十一点半,起来连早点、中饭一起吃了。”
晚上十一点后,应该是夜深人静、正值休息的时候,如果你此时走进大学里的男生寝室,
你绝对可以看到他们的夜生活才“刚刚开始”,打游戏、玩麻将或者是看武侠小说,好不
热闹。
鲜见一起读书、共同讨论人生智慧的场景,相反可以看到很多的大学生去网吧包夜,或者
在寝室联机打游戏,他们的日常交流沟通内容就是游戏,以至于很多学生迫不得已,为了
和同寝室的哥们“打成一片”而“学习”打游戏。游戏已经成为了大学里男生的主要“学
习内容”,而且不少人发奋用功地学习了四年。
当我第一次在高我一级的学长寝室楼里看到凌乱的宿舍,散发着异味,一抬头就会看到一
个蓬松的脑袋和迷离的眼神,我的灵魂被震撼了!我的心中真的不敢相信,这就是武汉大
学的学生?!空洞的眼神昭示着灵魂的无知和内心的空虚,在终日游戏的日子里打发自己
的青春岁月!这是大学生么?!这些人就是“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学习的新一代?我的
内心里有一个强烈的声音告诉我:我绝对不要成为这个样子!
我的一个同学,从大一到大四,四年的时间,除了考试和教室见个面,其他时间全部在寝
室打游戏或者看武侠,反正大学里也没有人管。后来因为挂科太多被学院劝退,家长过来
求情延缓时间,但于事无补,游戏照打不误,直到大四时无法毕业。
另外一个同学,也是因为打游戏挂科太多被劝退,母亲来到学院跪在学院领导面前说:“
我自己在家里吃剩的菜叶在供他读书,求你们给他一次机会吧!”当时我听到学院领导讲
到这样的事情的时候,我的内心很受震撼。父母吃菜叶供孩子在城市里打游戏,混日子?
还要求情“给机会”?给他继续游戏的机会吗?
都说可怜父母心,我想起我辛勤劳作的父母,我想起那千百万把孩子送进大学的天下父母
,他们都以为自己的子女在大学里“努力学习”,辛苦地赚钱,无私地供养儿女“上学”
,让他们解除“后顾之忧”,不用担心生活的问题。殊不知如今大学校园里,有多少人是
在游戏人生。用我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一位同学的话来说:“如果他的妈妈来在大学住一
个星期,就一定会让他退学回去”。因为在中国“上大学”,可能是人生中一段最轻松愉
快的时光了。大家可以游戏,看电视,逃课,武侠小说,这是很多大学男生的全部生活。
女生呢?看韩剧,不少女大学生的主要学习内容就是看韩剧等各种连续剧,感情剧,一部
接着一部。
你能想象这就是“我的大学”么?很不幸的,这一切都是真实的,而且就发生在武大这样
的名牌重点大学里。这些人考上大学的时候都是家里的骄傲、很多同学眼羡的对象,可是
为什么他们在风华正茂的青春时代里,行为如此令人费解?当时的自己不得而知。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这样混日子,大学里还是有很多人依然比较用功地学习,但是
他们也一样困惑:让他们努力学习的原因主要是“恐惧”和压力:怕找不到好工作,怕考
不上研究生。大家都听说就业很困难,武大每年找不到工作的毕业生都很多,因此不敢“
放纵”自己。但是很少有学生努力学习是因为追求智慧,追求真理,为国为民而学。这些
用功的学生虽然没有“游戏人生”,但是却生活在沉重的压抑心理状态下,思维往往呆滞
,慢慢地走上一条被大学生们嘲笑的“越学越傻”的“傻博士”道路。实际上,每年大学
里自杀的大学生,往往不是“不用功”的“坏学生”,而是这种心理严重压抑,用功学习
的“好学生”。他们一样,从一进大学开始就碰到很多无法解决的困惑,同时被灌输着一
些所谓“正确的发展方向”,他们只是愿意服从这些“权威结论”,以自我的压抑而不是
以心灵的呼唤来“学习”,这难道就真的比“玩游戏”“看影碟”更好吗?大学的学习到
底是要达到什么目的?大学生们为何都迷失了自己的理想。
首先是专业的学习让人迷惑:很多老师照本宣科,大学里面真正关注教学、关心学生,有
上课水平的老师越来越少了,不知道老师都在忙些什么。
老师的本职工作应该是传业授道解惑,可是有的老师一个学期学生也见不了几次,派他的
研究生来上课。后来我才明白原来他们都在忙着自己的项目和课题。大一的时候,我们通
信工程专业有个博导带物理,学生的评价是这样:“还博导呢,都博成个啥了?讲得稀里
糊涂,还经常不来上课。”。大学选用的教材令人费解,明明有很好的全国通用教材,比
如高等数学的同济五版,却偏偏要选用自己学校编的教材,艰难晦涩,连选用的习题都是
历年研究生考试的数一类,可能是编排教材的老师想提前让我们进行考研准备吧?
后来才知道学校选用这种“自编教材”的原因,是老师们因为要“评职称”。需要“科研
成果”,就东拼西凑的乱编一些“教材”来“完成任务”,这种放到书店里根本没有人会
要的垃圾教材,他们就利用自己教学的权利,发给大学生们上课用。据说老师们也很可怜
,每年都要完成所谓的“科研成果”,要写论文,出书来完成任务,否则就可能降职。有
些老师没办法就自己花钱在外面找刊物发表文章,这种可以不花钱出教材,让学生买单的
事情也很容易理解了。
大学里的学生生涯,除了要求学生的专业学习之外,鲜有启迪心灵的声音,更重要的是缺
乏指导大学生人生发展与定位的课程,能够让大学生明白自己为什么学,为什么活的课程
。我自己学习的专业是电子信息科学类,和很多同学一样,我在必修的公选课如高等数学
等认真学习,但是我在每天的专业学习之外内心十分彷徨,我不知道这个专业适合不适合
自己,不知道这个专业意味着什么?不知道这个专业的社会发展方向和主流是什么?也不
明白这个专业培养的目的是什么样的人才要求?
我不知道该怎样进行大学的学习,更不知道前面的路在那里。我该怎样去一步步实现自己
的理想?我碰到过很多的大学生也是如此。他们对于自己所选择的专业了解甚少。其实我
觉得老师也根本不了解这些专业到底要做什么,后来知道大学里的管理人员,看专业叫什
么名字容易吸引学生,就改个名字。看什么专业热门好找工作,就赶快“上马”一个专业
,拼凑一些“课程”出来糊弄人就完事了。很多学生只是为了就业的方便而“选择专业”
,但是当他们真正想去定位自己的时候,就反而陷入了“专业思维”而不能自拔。多数人
只是为了一份工作而读一个热门的专业,却忘了去关注自己的兴趣、爱好,甚至综合能力
的培养和理想的思考。
其次是榜样的困惑。在我大一刚开始的时候,班级组织邀请了高年级的优秀学长来给我们
介绍他们优秀的经验,这些优秀学长都是甲等奖学金的获得者,都是老师和同学眼中的佼
佼者。但是他们每个人讲的重点,都是怎样考好试,怎样通过英语四、六级,怎样为计算
机过级做准备,要多参加社团活动,而这一切都可以为得奖学金铺垫,为以后的保研和就
业增加砝码。大家一致地看法是:拿奖学金是大学学习最好的表现,而最终能够保研、找
到一个不错的工作是最好的结果。当时的自己,也天真的以为这就是我努力的方向,于是
我在专业学习上刻苦努力。然而在这样的学习之余,我的内心越来越空虚,我不确定自己
要走这个专业的方向,我不确定我的方向是什么,保研、找到好工作的确是不错的结果,
可是为了追求什么去读研、工作?这些优秀的学长怎么都没有提过自己的理想呢?
种种的困惑以及缺乏指引,在初到大学的第一个冬天,我的内心和武汉的天气一样寒冷。
原本开朗积极的自己,竟然也碰到了郁闷这个词。我在每天写高数作业的时候痛苦异常,
我问我自己是不是考虑要换个专业?难道我到了大学里就是这样在解题?(后来才知道,
其实当时的自己是过于认真,现在大学里的学生对于平时习题都是抄抄而已,到了学期末
的时候拼命准备一段时间,然后看看上届的试卷就考过,我自己身边就有同学这么干,但
自己总觉得心里不踏实,还是老老实实地在平时下工夫)。我内心的声音在告诉自己这个
专业的方向不适合自己,我想过是否根据自己的理想和兴趣转一个专业。
思想挣扎的痛苦,会逼迫一个人去寻找出路。我开始尝试了解自己的兴趣,不再局
限于专业的学习。我在新闻部带着相机在武大各个角落跑着;我开始去听更多的人文类讲
座,满足内心追逐的疑问。像我在中小学读书那样,去读更多与专业毫不相干的书籍,去
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我的思维开始跳出专业的束缚,寻找属于自己的天空。我的内心在
那个时候流淌出这样的文字:
现在, 武大百年的文化底蕴让我开始懂得大学该如何度过,当我坐在教三001听着李敬一
老师眉飞色舞的激情演绎时,当我听着李工真老师精辟又不偏激的批判时,当我与台下许
多同学一起开怀大笑,一起深思的时候,我才真正的明白了我坐在大学里,我才真正的懂
得了梅贻琦老先生的那句话:大学者,非有大楼而谓大,因有大师而谓大矣。
就这样,我不断地认识自己所处的大学,大一下的时候,一门《武大校史》的选修课
和华科姚国华老师的《大学重建》【文化立国】两本书,让我找到了期望中的大学和期待
中的答案。
《武大校史》里讲到了武大的过去,我才明白原来这里曾经有很多睿智的大师和追求智
慧的学子;我才明白八十年代的这里,有一位叫做刘道玉的老校长引领了高校的改革,曾
经的武大有诸多学者和青年的学子在这片山水上朝气蓬勃;我才明白原来曾经的大学就是
我期望的那样,然而这一切都只是消逝了的历史。
《大学重建》让我开始了解大学的起源、存在的意义,那就是大学应该是一个社会的
良知和思想发动器,大学应该为这个社会培养具有正义、勇气和智慧的学子,在他们走上
社会之后能够有能力去逐步改善这个社会中不好的东西,促进社会的发展,并不断致力于
人类物质社会的改造,以及科学、艺术文学等精神文明的探索和提升。
我听到了一些激动内心的声音,也似乎抓住了一些东西,但是我的内心依然彷徨,方
向不明确,理想似乎越发遥远,而不知如何下手。同时,为什么我们的大学会是这个样子
?为什么这么多的学生缺乏精神思考而且没有老师指引??除了在一些讲座上偶尔能够听
到一些激动内心的声音外,为什么大学里的老师讲完课就像是打工混日子,无趣无内容,
讲完就走人?为什么大学老师从来不与学生探讨人生智慧?为什么我们这么多的大学生对
此熟视无睹?这些问题我不得而知,而我自己也在从事学生干部工作的道路上,碰到了更
多的困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