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958|回复: 37

力学是七大基础学科之一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7-7 08:50: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刚在2012中国力学年网站上看到“力学是自然科学的七大基础学科之一”这样的说法,但是印象中力学应该排不到这么高的位置,网上搜了一下发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七大基础学科是数学、逻辑学、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地理科学和空间科学、物理学、化学和生命科学。力学应该是包含在物理学中的一个分支。当然,现在有些老师认为力学是独立于物理的学科,不知各位网友看法如何?
 楼主| 发表于 2012-7-7 08:52:06 | 显示全部楼层

2012中国力学年卷首语

力学是自然科学的七大基础学科之一,是联系工程和科学的桥梁,是工程科学的基础。在20世纪,力学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和辉煌的成就,诞生了许多分支学科,创立了一系列重要的新概念、新理论和新方法,并在现代科技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大大推动了航空、航天、舰船、机械、土木、水利、建筑等工业的进步和发展。人类从实现第一次动力飞行,到人造卫星的上天和载人航天技术的兴起,进而进入太空时代,就是力学巨大成就的一个范例。
从20世纪50年代起,力学在我国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中一直肩负着重要使命,并做出了重大贡献。我国学者钱学森、周培源、郭永怀、钱伟长、李四光、冯康等在国际上享负盛名,他们在湍流理论、喷气推进技术、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板壳理论、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地质力学、计算力学等方面做出了开创性贡献,赢得了世界科学界的尊重。
进入21世纪,力学的应用更是渗透到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我国的力学工作者一方面在学科前沿的研究水平不断提升,与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结合日益紧密,取得了多方面的基础研究成果,既深化了对基本力学理论的认识,又发展了各具特色的实验测试技术和理论分析方法;另一方面更加紧密地结合国民经济发展,解决航空、航天、环境、材料、能源、信息、交通、机械、健康、安全等重要领域所遇到的技术难题,对国民经济各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对相关学科的进步也起着越来越大的促进作用。
2012年8月,第23届世界力学家大会(The 23rd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 简称ICTAM2012)将在北京召开。ICTAM是力学界最具影响力的国际盛会,每4年召开一次,被誉为“力学奥林匹克”。中国力学家为争取这一盛会在中国召开,进行了20余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在2008年取得了ICTAM2012的举办权,这将成为中国力学走向世界的新里程碑,掀开中国力学的新篇章。为了进一步推进力学学科的发展,促进力学在我国科学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宣传中国力学学者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也为了迎接第23届世界力学家大会的召开,中国力学学会第九届理事会第4次常务理事会决定,将2012年命名为“中国力学年”。为此,中国力学学会将举办一系列学术和科普活动,《力学进展》、《力学与实践》等期刊也将开辟专栏进行“2012中国力学年”的相关报道。
传承历史,继往开来,我们坚信,在广大力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力学学科必将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原文网址:http://lxn.cstam.org.cn/lxn.html
发表于 2012-7-7 12:57:2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句话就矛盾了。既是桥梁,怎么又是基础。
发表于 2012-7-7 17:01:3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段历史不知道? 去查查管维炎先生简历,了解为什么。
 楼主| 发表于 2012-7-7 21: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还真不知道,过去一直诧异为什么力学界总是试图从物理中分出来。下面是管维炎的简历,看不出什么来:

管维炎,物理学家。江苏南通如东人。1957年毕业于苏联莫斯科大学。研究员。主要从事低温与超导的研究。50年代对反向卡皮查热阻问题作了深入研究,解释了当时文献上存在的理论与实验间的严重分歧。60年代以来在中国首先倡导并进行强磁场超导材料与超导磁体的研制,合作研制出多种性能达国际先进水平的超导材料;解决了第二类超导体临界场与临界电流的起源问题;研究发现了超导体在磁场中转变时的负磁阻效应。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楼主| 发表于 2012-7-7 21:21:11 | 显示全部楼层
另外网络有介绍说管维炎曾经担任中科大校长,是中科院唯一定居台湾的学部委员,2003年在台中因车祸逝世。
发表于 2012-7-7 21:42:4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在疑惑为什么提到管维炎。我倒是不知道管维炎移居台湾了,更不知道已经去世了。真的假的?
发表于 2012-7-7 21:56:4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一直以为,力学可以作为物理学的基础部分。不是搞物理的都要学四大力学吗?

我们这里讨论的更属于经典力学(或者牛顿力学)的范畴。大概属于物理学的一部分吧。目前的力学似乎是更倾向于面向应用的学科,更接近钱学森说的工程科学吧。

我这里还是反对把数学和工程分割开来的想法。一流的应用数学家,可能也是一流的物理学家,或者一流的工程师。把数学好作为水平高的标志并不合适。钱学森在加州理工是出了名的数学好(钱学森传,以及钱学森本人的话),但他的兴趣是在工程应用,所以成了一名工程师。
我一直猜测普朗特本人的数学可能不太出色(也许是他不想在数学推导上费时间),所以他选择的一些弟子是更偏向于应用数学的。
发表于 2012-7-7 22:25:19 | 显示全部楼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4年提出的七大基础学科是数学、逻辑学、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地理科学和空间科学、物理学、化学和生命科学。
------------
感觉这些教科文组织的人是专门花会员国钱、干不了什么活的。这所谓7大基础科学好像只有数学、物理学才是基础科学。逻辑学定义五花八门,其中算得上科学有点水准的就是逻辑代数或布尔代数,可归于数学,入基础科学太不像话。其他什么天文、地理、空间科学甚至天体物理入基础科学,也基本属于概念混乱。化学、生命科学也基本属于物理学范畴,谈不上基础科学。
 楼主| 发表于 2012-7-8 09: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应该是真的。管维炎去世时中科大发了消息。不过我也不清楚为什么提到管维炎,我想ustcsunl是想暗示所谓力学独立于物理有其“现实”的原因,而不是纯粹从学科关系考虑的?
 楼主| 发表于 2012-7-8 09:50:2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xrs333 于 2012-7-7 12:57 发表
第一句话就矛盾了。既是桥梁,怎么又是基础。


这种说法我估计作者是想套用钱学森的说法,即力学向前一步是工程,退后一步是科学。不过钱学森的意思是力学科学既包括理论研究,也包括工程研究,要说成是桥梁,就有点曲解这句话的意思,把力学当成联系二者的纽带(因而既不是工程也不是科学)。要说基础,也应该是基础之一,即便仅限于机械学科来考虑,也要考虑“电”的同等作用。
 楼主| 发表于 2012-7-8 09:55:5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通流 于 2012-7-7 21:56 发表
我一直以为,力学可以作为物理学的基础部分。不是搞物理的都要学四大力学吗?

我们这里讨论的更属于经典力学(或者牛顿力学)的范畴。大概属于物理学的一部分吧。目前的力学似乎是更倾向于面向应用的学科,更接近 ...


物理学的研究中,“力”一直是核心话题。比如过去所谓的四种基本力,后来的统一这几种基本力的企图,直到现在提出宇宙的结构由暗物质和暗能量的作用决定,等等,其实都离不开一个“力”。把力学与物理学割裂开来,很可能把力学局限在牛顿力学的范畴中,有点作茧自缚、画地为牢的意思,所以我一直不太同意这种说法。
发表于 2012-7-9 10:03:27 | 显示全部楼层
力是物质间的一种相互作用,机械运动状态的变化是由这种相互作用引起的。静止和运动状态不变,则意味着各作用力在某种意义上的平衡,因此,力学可以说是力和(机械)运动的科学。   力学在汉语中的意思是力的科学。汉语“力”字最初表示的是手臂使劲,后来虽又含有他义,但都同机械或运动没有直接联系。“力学”一词译自英语mechanics(源于希腊语μηχανη──机械)。在英语中,mechanics是一个多义词,既可释作“力学”,也可释作“机械学”、“结构”等。在欧洲其他语种中,此词的语源和语义都与英语相同。汉语中没有同它对等的多义词。mechanics在19世纪50年代作为研究力的作用的学科名词传入中国时,译作“重学”,后来改译作“力学”,一直使用至今。“力学的”和“机械的” 在英语中同为mechanical,而现代汉语中“机械的”又可理解为“刻板的”。这种不同语种中词义包容范围的差异,有时引起国际学术交流中的周折。例如机械的(mechanical)自然观,其实指用力学解释自然的观点,而英语mechanist是指机械师,不是指力学家。
发表于 2012-7-9 10: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mechanics翻译成力学,不能说不好,也不能说很好。
有时候我会觉得力学这个词很别扭:难道真的存在力吗?
到底是存在运动还是存在力,或者说到底是先有运动还是先有力,或者力仅仅是运动的表现形式?我是一直没想明白:为什么那些天体或粒子总是在那里转来转去,滚来滚去,它真的是吃饱了撑的还是上帝在推它?
 楼主| 发表于 2012-7-9 17:09:18 | 显示全部楼层
天体转来转取应该是有一个原始动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