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432|回复: 0

[公告]锦州交行“假核销”惊天大案有三大教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8-2 22:49: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NEWS.SOHU.COM  2004年08月02日22:01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上海频道吕志强8月2日报道:交通银行锦州分行(以下简称锦州交行)与当地法院联手造假,采取一套完全违反法律程序和银行规定的造假核销办法,使2.21亿元的贷款本息神秘“蒸发”,成为新中国银行信贷史上罕见的惊天大案。可以预言,参与造假的有关人员,难逃党纪国法的制裁。
  震惊之余,人们脑海里不禁涌出了一连串问号:造假人员知法犯法,胆大包天的根子在哪里?没有被审计阳光照到的地方,核销是否也有造假?如何杜绝核销造假?锦州交行的教训至少有三条:
  --加固道德防线。这一惊天大案,根由何在?从银行方剖析看,如此巨大的“核销”,不良贷款绝对额和比率立即下降,业绩显现,可充作某些人的提升资本;核销以后再收回来,同样可充作业绩,还落进了小金库。从法院方来说,捞取的大笔虚假“诉讼费”进入私设账户。这些无不是名利思想作怪。且不说党纪国法,倘若还有最起码的职业道德,也决不敢如此联手造假。然而,从锦州交行到当地法院,造假分子的职业道德防线已完全溃烂。不是吗,当有人举报这一造假核销时,锦州交行有关人员不但不醒悟,反而威胁,甚至买凶暗杀举报人,更让人气愤的是作为交通银行总行的那位主任竟然说,假核销算不了什么事,还扬言查出问题先处理举报人。造假分行不讲道德也罢了,没想到高层的部门领导也一点职业道德都没有。职业道德是职业之魂,丢了魂又何以能搞好职业。当前仍处于宏观调控关键时期,资金供求关系趋于紧张,想要贷款的人又开始千方百计向银行攻关,只要能得到银行贷款或信贷授信,什么手段都可以用上。这时候职业道德防线最容易被“糖弹”击中,姚康达从工行一个支行弄走7141万元住房贷款,冯明昌与工行南海支行内部人员勾结,银行采取逆程序审批、超权审批等违规行为搞到贷款74.21亿元。正如老百姓所说的,这些内鬼就差点把银行搬回家了。这些案件发生固然暴露出银行管理混乱、监控不力等问题,但职业道德防线溃烂不能不说是一个突出的问题。难怪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第五届亚洲论坛上一再强调,保持金融稳定,必须防范道德风险。这方面,农行就做得比较好,近年来不断加固道德防线,在全员中开展的员工守则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规章制度教育、“三个把握住自己”教育、党纪国法教育从没断过,加上内部审计检查、重要岗位轮换、强迫休假、加强对一把手的制约等也没有停过。事实证明,职业道德防线就像防洪大坝,只有警钟长鸣, 不断加固,才会确保任何时候安全无险。
  -- 加大审计力度。锦州交行行长在知道有人举报假核销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告吧,没什么事,反正大家都这么干!”看来,将银行贷款当成“不良”搞假核销,并非个别,而被审计阳光照到的地方仅是个别。以至有的地方喊出这样的声音,审计阳光何日照到我们这里?无论是从严峻的事实,还是顺应民心,审计的力度一定要加大。“反正大家都这么干”、“假核销算不了什么事”,一语以泄天机,就金融领域来说,交通银行当是审计的重点,对那些“批量核销”,不妨来个突击审计,或者规定某个时点,集中审计。审计可采取系统内自己审计、地方审计、国家审计,不管是那一级审计都要采取回避制度,提倡跨省审计,铁面无私,使审计真正变成党和人民信得过的铁腕审计。这不仅有利于反腐倡廉,更在于保持金融稳定。
  --改革核销制度。锦州交行假核销事件后,有人在媒体上提出取消银行呆账贷款核销制度。这真是无稽之谈,是一种无知造成的形而上学,似乎假核销事件是核销制度引起的。殊不知,银行呆账贷款核销制度是现行商业银行国际上通用的一种做法。按规定、标准提取一定比例的呆帐准备金,按法定程序,报批核销银行呆账贷款,有利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商业银行的稳定发展。我国银行呆账贷款核销制度不但不能取消,还应当通过改革加以完善和规范。当务之急是尽快建立银行呆账核销的监督、控制体系,规定呆账损失责任认定标准,健全呆账损失责任追究制度,从源头上堵住监管漏洞,有效防止银行贷款资产流失。今后凡要报核销的呆账贷款应当是一些不可抗拒因素造成的呆账,如战争毁灭、天灾人祸等。至于经营管理不善造成的呆帐,一定要从严控制呆账贷款核销。在具体操作时,一定要坚持程序化、法律化、规范化,严防逆程序、越权等违规操作,警惕核销制度被扭曲变味。值得注意的是,长期以来挂账不良贷款与呆账核销,在考核上存在着这样的情况:挂账不良贷款是败绩,要追究责任。核销掉的呆账损失,不再计入败绩,还因为不良贷款绝对额和比率双降,客观上起到了充作提升和嘉奖的本钱。这就难免有失公正。前者不良贷款作为败绩虽然不无道理,但毕竟账挂着,还有收回的希望;后者呆账核销,损失已成现实,还“核”掉了银行本应负的责任。以此来论,把“希望”作为败绩,而“损失”反当业绩,岂不荒唐。由此想到一个办法,即便是批准核销呆账贷款,也要作为败绩记在有关责任人和行长头上。呆账虽然核销了,但曾产生过的呆账数字永远挂着,也就是说名义上的呆账永远存在。今后评先进、晋级、提升前不但要看不良贷款绝对额、比率,还要查一查名义呆账。换言之,只要呆账一经产生,即使按照现行核销制度核销掉了,但这份职业责任、这份收不回来的内疚感是永远无法“核销”的。这样“核销”得越多,脸上越无光,真正感到“核销”不是上策,捞不到半点好处,迫使经营人对银行信贷资产安全运行的全过程负全责,用好每一分钱、收回每一分钱,而不是曾一度出现的“核销”得越多,“本事越大”、“贡献越大”,甚而引发为多核销而不择手段。倘如此,假核销可以治矣。(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